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通用29篇)

报告 0 7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篇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三个阶段展开。

1.准备阶段(2023.6—2023.9)

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设计;召开开题论证会议,聘请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撰写总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召集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课题的分工;全体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23.10—2026.1)

着重研究相关理论,探索主题生成的策略,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形成综合与实践主题学习序列,加强教与学评价的研究;举行阶段性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

3.总结阶段(2026.2—2026.6)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篇

第一、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分析研究。苏州工业园区至和实验学校的仲秋月老师在《“数学 +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价值与设计逻辑》中重点阐述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价值、设计逻辑和实施途径。阐述,通过确定主题、设定目标、设置问题、开展探究、评价成果等环节来实施数学跨学科学习,助力实现数学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改革。

第二、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方式的研究。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胡兵和冯伊娜两位老师在《数学+X”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重点阐述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探究学习。对于其他学习方式还没有检索到。

第三、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案例。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张丹教授在《数学话剧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时间测量”为例》、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花子杰老师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以苏教版“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实验小学王丽娟老师的《数学+科学:明理生智 启智润心——小学数学与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小蜂巢,大学问》》都重点阐述了数学跨学科学习的优秀案例。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3篇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专著、期刊的查阅,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从而了解量感的内涵、要素、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方法、途径等。

2.调查研究法。通过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初步了解学生量感的现状。根据访谈结果、量感的构成要素等编制调查问卷,开展我校学生量感情况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切实体验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通过日常教学从而逐渐探索出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和评价策略。

4.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梳理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2册教材中有关量感培养的教学内容,并积极探索拓展学习内容,整理合集。在课堂教学、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业等多方面设计丰富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调整,从而形成量感。在各班正常教学秩序状态下采取边实践边探索、阶段反馈、及时调整、纠正完善、力求有效。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4篇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主要完成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案例集和论文以及课题网站的建设。其中重点完成以下三个内容,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案例集和论文集。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

2025.06

课题网站建设

2026.02

最终成果(限3项)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6.3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案例集

2026.3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6.3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5篇

“量感”一词最早并非源于数学,它是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近十年,国内数学领域已经开始了对量感教学的相关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

1.量感的价值研究

俞正强先生在《“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一文中写到“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2.量感的内涵研究

陈静在《儿童“量感”素养的理性审视、问题剖析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就字面意思而言,量感同数感相同,属于一种直觉,是个体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属性的直接感受力、辨别力,如蚂蚁之小、虎鲸之大,棉花之轻、铁块之重等。她认为量感包含了个体对“量”的直觉感悟和内在推断。

李星云教授在《论小学生量感认识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从量感发展的表现出发,认为个体量感的发展,应表现为能够感知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相互关系;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恰当选用不同度量工具、单位进行度量与转化;能够理解并运用估量、估测。强调了对“量”的感知、度量技能与估量方法。

孙思雨等人通过量感与数感的比较研究,认为“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突出了单位之间的换算、比较以及估量。

3.量感培养策略的研究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量感培养的策略开展了研究。

陈冬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一文中归纳了: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对比体验、依托教学测评和开展测量活动。

梁培斌在《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一文中提炼了:重视对量的深度体验、重视对单位量的感知、加强对叠加量的感悟。

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教材,也普遍重视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量感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6篇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课标中曾提出过“数感”这一核心素养,当时未单独给出“量感”一词,而是将其作为数感的一部分,强调了数量、数量关系,因为量感通常依附于数的表达。然而在近十年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中,“量感”一词被反复提起、强调。

今年三月底即将发行的新课标中新增了一大核心素养——“量感”。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7篇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_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一)该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其它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研究策略

1、激活性策略:要学生始终保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激情,教师首先要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建立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教师本人要作出民主、创新的表率。

2、弹性结构的策略:模式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性质、课堂类型对操作流程作适当调整,或省略或合并调换或分解。

3、分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独立学习后须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可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

4、教师角色“淡化”策略: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外、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系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保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及时进行激励、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不作或迟作评判、讲解,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每个年级(一至五年级)确定1—2位实验教师,每个实验教师以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建立健全课题组。

2、分析自主、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苏立贞

2、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农愉民

3、课题执行组组长:黄仲萍

4、课题组成员:黄仲萍、梁玉莲、韦艳灵、农晓玲、

八、预期成果

1、建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探索“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探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九、实验保证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实行行政决策主体,科研理论主体,学校实践主体三结合科研体制。

3、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坚持定期召开实验交流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

4、保证经费。

5、提供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实验设备等。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教育网上的与“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相关资料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8篇

从去年的期末试卷反馈来看,与量感有关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比较低。比如单位换算,涉及到计量单位的进率,属于低难度水平的推理。还有选择合适的单位来描述事物,涉及到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具身经验和估量能力。实际上,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还是比较重视计量单位的教学的,不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相关学具准备麻烦、尤其还有吨、千米等较大的量的教学受限等各种原因,学生的经历不够,所以没有养成较强的量感。不仅不能解答基础的题目,更不能灵活运用量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9篇

1.负责人曾主持两项校级课题和参与两项市级课题,在学校教师大会上作课题结题报告,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教科研的工作策略:近几年,有3篇论文发表在《小学数学教育》上,有4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其它刊物上,还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此外,负责人还有较好的学科素养,曾在市、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信息化能手比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2.课题组其他成员,都主持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有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力量较强。教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有志于研究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形成教学研究的主流文化。我们所有成员都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通过研究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3.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从制度到文化,从评价导向到设备支持、时空保障,都为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有较为扎实的行动研究的基础,有点有面,以点促面,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课题研究有实效,教科研形成合力,真正做到教学即研究,有效推进了数学教研组教育教学的改革。

围绕本课题,我们所有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首次专题研讨,开展文献搜集和先期调研,在老师们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各层面的专家资源,形成层级研讨网络。

2021年10月10日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0篇

1.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形成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通过实践研究,构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体系。

3.通过总结提炼,形成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1篇

1.我校学生数学量感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初期,根据新课标对学生量感的要求,在专家指导、借鉴和学习文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分析学生的省市区的期末试卷或专项检测试卷,提取相关数据,找到影响学生量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形成调查报告,以指导教师开展后期的研究工作。

2.小学生数学量感概念及要素的文献研究

通过专著、期刊的查阅,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及资料,从而了解数学量感的概念和要素。比较诸多学者对量感概念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量感独立于数感之外进行概念界定,在承认量感与数感依附意义的同时,更肯定量感自身的发展价值。简单地说,“数感”是对“数”的感知;“量感”是对“量”的感知。

本课题对“量感”的理解:能理解各种类型的量,在活动中,建立量的单位表象、积累量的表象,形成并调整对量的具身经验,掌握测量技能、估量方法,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描述事物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3.小学生数学量感学习内容的研究

梳理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2册教材中有关量感培养的教学内容,并积极探索拓展教材以外的相关学习内容,丰富量感的学习素材与资源,并整理合集。

4.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在课堂教学、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业等多方面设计丰富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验量,调整并形成具身经验,从而提升量感。

5.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流程与方法的案例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量是数量关系的要素,因此量感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要依托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各种器官、周围熟悉的环境感知某种量,从获取的感性认识,再经历自身的动手操作、灵活运用亲身体验,达到对量进行建模,逐步形成量感。因此学生量感培养的主要路径是:体验、比较、实测、估测。

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设计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量”,从而初步形成量感。

比较:因为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初步的量感往往是不准确的,所以,教师接下来要鼓励学生多次对比,聚焦本质,让学生对“量”的感受从直观走向抽象,进而提高量感的准确度。

实测:理解了“量”之后,就涉及到“测量”了。测量包含两个部分:实测与估测。教材中对于使用工具对量进行准确测量,是有明确示范和要求的,所以结合教材即可开展实测的教学。

估测: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的过程。估测有助于学生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估测的基础是正确地使用测量工具,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测量活动,尤其是要经常开展实物测量与估测的对比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与体验中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实施后,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教学实录,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分析成因,梳理策略。最后,综合三个学段的案例,形成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案例集,通过分析比较,提炼归纳较为稳定的一般培养策略,为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辐射做好铺垫。

6.小学生数学量感的评价

本课题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评价目标是建立“教——学——评——用”一体式学习结构。用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学习量感并运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按照低年段——教师,中年段——自我+教师,高年段——自我+教师+同伴。

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利用师生访谈、预习作业或者课前小测试来了解学生对于某种量的已有感受与认知。从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有效突破真实的重难点。

形成性评价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回答、活动进行及时评价;课后通过纸笔作业、个性化作业、数学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2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各个学科开展不低于10%课时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虽然在系统传授上占有优势,但面对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所以,跨学科既能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也能弥补其局限。此外,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也特别强调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性的品质。钟启泉教授也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开展跨学科学习。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跨学科学习尤为必要。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以,形成和发展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然而,“综合与实践”作为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不少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感到茫然。调查发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方式单一、教学随意、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因此,我们基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3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尝试归纳“量感”内涵及要素。

2.论证、修改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研究队伍,吸取专家领导建议,完善研究方案。

3.调查我校学生数学量感的现状:研究省、市、区调研答题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22年7月~2023年8月)

1.课题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研究任务。

2.进行理论学习与沙龙研讨。

3.进行案例的设计与实践,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发现、调整,及时做好案例搜集与整理,并提炼量感培养的相关策略。

4.进行相关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制定学生量感发展的评价方案,并形成相关活动案例集。

5.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形成相关论文,参与评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年8月~2023年12月)

1.整理案例集、论文集及其他过程性资料。

2.对课题相关材料进行梳理、概括与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4篇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郑单艳

中小学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课程与教学

案例研究

主持人,课题论证、方案设计,布置阶段工作计划、阶段总结检查,中期评估和结题

中小学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课程与教学

课堂观察

理论研究、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提炼策略

何小玲

中小学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课程与教学

个案观察

理论研究、课堂实践、数据采集、提炼策略

中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课程与教学

活动设计

理论研究、课堂实践、案例整理、提炼策略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5篇

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尔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2)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2000年春季版的《学校数学原理与标准》中,强调了数学教育应当与促进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强调儿童个体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其经验都是由“做”和活动中的得来的。

(4)日本分别于_年和1992年颁发了《学习指导纲要》,1998年12月又颁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生活,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力求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2.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1)1995年10月起,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深圳南油小学、青岛嘉峪学校、成都实验小学和太港第五小学在全国率先联合开展了“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素质发展实验研究”。

(2)2006年-2009年,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冬娟带领十几名青年骨干教师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最后总结提炼成果,于2009年出版了《实践孕育智慧》一书,本书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享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3)夏雪梅博士带领团队进行了多年的项目化学习研究,并于2018年5月出版《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夏博士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此外,夏博士跳出了就课堂论课堂的窠臼,将学习设计和课程设计进行了整合。

(4)2011年推出数学新版课程标准,之后各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有一些但不是很多,查阅这些资料我发现: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学策略和模式等等几个方面。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和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但是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甚少。而少有的一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苏教版教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并没有与近几年提出的“通过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也没有就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设计。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之处: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6篇

我校以《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研究》为课题,课题批准编号:ASKY—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依据

理论依据:《数学课标》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至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

实践依据:根据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的过程。系统观察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单看每册的教材目录就能发现;并且在学生练习册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填空、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从而达到计算水平的大力提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校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的估算能力的培养;美国忽略了学生在计算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上的缺陷。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我们将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计算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研究的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课堂上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计算训练方法等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数学组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六、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XX年11月—20XX年7月,其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14年4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实验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XX年6月)实施研究方案。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4)课题开题,完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将方案与全校数学教师交流,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将较为成熟的方法在全校推广。

3、结题阶段:(20XX年7月)

对研究对象进行计算能力检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制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准备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

主研人:丁军艳

组 员:郭瑞涛、刘玉玉、陈小元、曹茸、韩蕊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7篇

理想的数学教学一方面是走进数学学科体系,把握数学自身的特质;另一方面要走进儿

童的思维,寻求儿童经验、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从而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前期的调查与观察,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2个综合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很难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活动来拓展思维和提升素养。著名的数学家张奠宙先生说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居高临下,注重本质;总体把握,心中有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因此,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多设计一些贴近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8篇

大家好!本课题《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于20xx年12月27日向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申报立项,经市有关专家评审,并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批准,确定为20xx年安庆市重点科研项目首批立项课题,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小学数学的练习无处不在,新授课中有练习,练习课与复习课中更是以练习为主,可以说,练习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学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向教研要质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向作业要质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目前国内小学教育界对这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研究解决,所以我们把“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做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练习,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实践练习。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更具体的说,是指在教师设计的练习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做到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教学效益,教学活动是高效的。

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则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依据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数学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有限的练习活动时间发挥最大效能,提高教和学的实际效益。

课题的研究对象: 3-6年级全体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和价值:

当前教育教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如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更为精细的认知发展结构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等。这些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里,我们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来探讨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化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是针对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法、测验法和案例分析法);

3、讨论交流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原则:

1、全体参与并突出重点原则。

2、趣味性和生活化原则。

3、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4、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5、评价激励性和多样化原则。

力求做到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完善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方法方面,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书写可研究性强的课题方案;调查研究法,教研组长及分管领导走进课堂,查阅作业,发现问题,积极应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讨论交流法,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切合重、难点,积极讨论、交流,寻求切合实际的练习设计方案,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名方向;案例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要拿出优秀的作业设计个案给大家讨论、分析、完善。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从个体向全面有序的开展;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把作业设计中的一些精彩的案例汇集起来。融入到老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对当前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3、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

(2)做好课题后期调研工作。

(3)对整个研究脉络进行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

(4)撰写课题报告。

(5)成果鉴定与推广。

七、预期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开放日教学观摩和开现场会作为反映这一主要成果的手段和方式;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汇报活动。

课题研究结束,将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和论文,并用实绩展览、现场活动等形式,邀请上级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具体地说,可分为六类: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3~6年级练习设计精编;

4、研究论文;

5、优秀课例展示、案例分析;

6、教后探讨总结。

八、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所研究的有效课堂练习策略,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而得到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已经给予高度重视,主要专家和领导亲自策划或参与课题实验,为实验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19篇

1.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研究

阅读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书籍,查找学术网上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基于研究现状,形成文献研究集,合理制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2. 本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现状调查研究

(1)进行课堂观察与分析,了解本学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寻找存在且可改善的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2)进行教师与学生访谈,了解本校教师在实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困惑,了解本校学生眼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期待和建议,为本课题提供研究思路。

3.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构建研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一门时间跨度较长、组织较为松散的课程,

不可能在一堂课或者几堂课上完成所有的目标和任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分阶段实施的,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合理构建各阶段的实施目标。最后,将阶段的目标加以提炼,形成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分阶段目标体系。

4.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学期都有2-3个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就靠教材中的这些活动,很难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要在原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两类活动开发。第一类基于教材,设计与本学期教学内容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二类课外拓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寻找校外的活动资源,开发设计高于教材或者拓展提升的综合实践活动。

5.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策略研究

如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学到知

识,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研究的课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数学学科的知识整合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用综合实践活动去拓展学生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课题将研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实施策略。

6.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

以往的教学评价功能比较单一,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本研究在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评价的思考上,将不再以“学生数学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唯一指标,而是将评价功能转变到发展上来,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最终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0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还有着与城里孩子所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检查和督促;还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偶尔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计划等等。因此,我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加以解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词典中对“学困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呵护学困生心灵。

教师引导学困生有自己的优势,让学困生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向上的。

(二)、有利于新课改。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小学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 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

(四)、有助于社会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为社会输送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

五、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弄清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原因,并有效的预防新的学困生的形成。

2、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3、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促进数学学困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就是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育家理论: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形成的消极的影响。对于农村学困生来说,则是主要原因。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六、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

1、影响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

3、教师的教学

4、家庭教育情况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对策研究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策略

2、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3、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

4、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的策略

七、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一)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5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搜集,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12月)

(1)调查分析数学学困生致差原因

(2)对不同学困生实行相应的转化方法,并不断进行总结反思。

3、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4年4月)

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以问卷、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学困生、周围同学、学生家长调查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制定转化策略并根据转化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一)、调查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

(二)、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方案;

(三)、一份完整的个案研究报告。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长室和教导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1篇

1.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多学科整合探究、任务完成或解决问题为途径,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统整,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形成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

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能力与素养,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4.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打破传统课程各自为阵的模式,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序列,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2篇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

2.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能力与素养,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数学和其他学科整合探究、任务完成或解决问题为途径,打破传统课程各自为阵的模式,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统整,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形成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序列,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3篇

一、选题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作业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升学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作业_一刀切_、量大以及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这些问题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怕做作业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干扰了教师从作业中获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业反馈的效果,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课程改革对作业的要求,我拟申报_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_课题。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2、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的设计往往只偏重作业的认知功能,忽视作业的育人功能、作业的发展功能、作业的评鉴功能以及认知心理学功能,作业评价单一,往往局限于学生对错的判断。目前好多学校和地区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都进行了研究,很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和书写时间有一个严格的限制,促使教师布置作业合情合理。对作业设计也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重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为了解_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_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还查阅了部分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到的资料看,天津市、广州市、深圳市、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等相关学校及教科所有关于小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该项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指标上有明显地提高,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范围较广没有分化到细节,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实施研究。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作业设计同样应以人为本。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_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让人人在数学上都到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_为了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进行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同时它还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而我们倡导自主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元认知理论。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和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家庭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家庭作业则可以考虑家长的参与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4、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内容的研究,以从教材中精选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作业、拓展作业为研究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让数学作业目标更多元化,内容更丰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真正达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服务的目的。

2、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形式的研究,以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留数学作业布置中的优点,创新作业的形式,使课内外数学作业能有效地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根据作业量、作业难度、学生年级进行分层次作业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高。

四、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并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对现阶段数学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对今后数学作业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对前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并写出研究方案。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第二阶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实施阶段。

1、研究人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设计研究。

2、定期组织交流作业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学生作业。

4、分析试用效果,进一步完善作业形式。

5、课题组撰写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总结阶段。

1、收集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测,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2、对各种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论文。

3、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在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实践创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的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源以及数学组强大的教研力量,对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展开调查,构建有效作业设计的标准,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作业设计的机制。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为载体构建_有效课堂_、_ 有效教学_、_ 有效教育_,最终实现教学双赢、师生共同发展。

七、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变得十分重要。使作业设计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设计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我汉语言本科毕业,工作十二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多次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可以从面上推进研究工作的进展。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负责人有一定理论与研究能力,对小学数学作业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关注,对教育教学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负责人还查阅了丰富的文献著作,搜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4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四大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领域通过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可以动手操作、探究学习、认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经过前期的调查,由于受课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时候教师在遇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时候要么直接忽略,要么流域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许多动手活动和创造的机会,因此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5篇

本课题通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了新的认知和取得一定成果。12位课题组成员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课题组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通过知网收索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关键词的收索,共有42篇文章。通过访谈法进行初步调研,听取了小学数学课程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研究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23年9月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6篇

一、目的和意义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格外重视。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事,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学生是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还淡化了教师的权威和促进了教师主导性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了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的关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理论依据

1.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更没有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所有课型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时,先反复阅读文本,争取做到对预习内容“胸中有全局”,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大胆质疑,最后完成预习学案。

2.课上合作释疑,展示互评。

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个人预习时提出的质疑,老师此时要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思考水平,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然后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完成板书,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此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的课型上课流程略有不同,但这一环节始终是教学设计时的主体。

3.当堂测试,检测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小组评比。这样,教师就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

6、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制定方案

(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7篇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

课题论证、方案设计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开题报告书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刘美娟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

深度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课程变革中的定位于改变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案例

章子君、骆云

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阶段总结、资料汇编

阶段报告

中期评估报告

结题报告

刘佳、刘美娟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8篇

(1)通过调查、访谈,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形成基于课程思政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建议和评价细则。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4)通过课题研究,分别选取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大模块中的典型课例进行实践教学,为研究者提供实际参考案例。

小学数学的开题报告 第29篇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提出,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叶金镖、冯崇和、曹玉珍、马蕾迪都做过数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论证。邢乐乐在《小学数学学科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对思政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进行研究。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统一:课程思政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研究聚焦: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