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子有关的典故故事(实用3篇)

故事 0 34

与庄子有关的典故故事 第1篇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鴈款待。儿子问:“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鴈,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与庄子有关的典故故事 第2篇

一、庄子梦蝶

有一次,庄子睡觉时做了个梦。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十分惬意地飞翔。醒来之后,他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甚至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二、知鱼之乐者,庄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也不一样。这句话出自一个故事: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为何还问我?”后来就有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三、如龟般,自由自在

楚王一直想聘庄子辅助他,可庄子喜爱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次庄子在钓鱼,来了两位大臣想邀请庄子去朝廷处理国家大事,为君王分忧。庄子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非常喜爱这只乌龟,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上。请问二位大夫,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大夫说:“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四、视权力如腐鼠

庄子有位好朋友叫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有一次庄子去拜访惠子,惠子很慌恐。他怕庄子取代自己的位置,再三阻止庄子。庄子很淡定的拜见惠子说:“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难道你也想用梁国吓我,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名利富贵,还有很多更加珍贵的东西。”

五、无用之才也有大用之处

有一次,庄子跟弟子游玩,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没人伐。庄子问伐木的人:怎么没人砍这棵树,伐木者跟庄子说:“这棵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没什么价值。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_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庄子听后,笑了笑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六、匠石运斤

惠子去世之后,庄子去送葬,讲起了惠子的故事:“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那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后来,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也要尝试,便找了那位石匠,而那位石匠说:可以跟我搭配的伙伴已经去世了,我也无心再去做这件事情。”“自从惠子离世后,我也没有辩论的人了,也有没有跟我匹敌的对手了!”

与庄子有关的典故故事 第3篇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