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道故事解读(实用3篇)

故事 0 13

鲍志道故事解读 第1篇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准许天下臣工建立自己的宗族家庙,从而打破了“庶人不得立家庙”的制度。

与所有的徽商一样,鲍志道成为富商以后,也开始在家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他修建了“世孝祠”和“清懿堂”。世孝祠是供奉鲍氏的孝子,而清懿堂供奉的则是女主。打破了“女子不能入祠”的先例。

棠樾鲍家最具特色的便是鲍家历代修建的七座大型牌坊,是以“忠”、“孝”、“节”、“义”为主题的石牌坊,是现如今国内知度最高的牌坊群。

鲍志道最后完成的一项最重大的工程,就是重修鲍家祠堂——敦本堂。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末年,到清代嘉庆时期,已经破败不堪。于是,鲍志道与儿子鲍漱芳开始重建祠堂。

建成以后,祠堂左右两壁分别刻了徽州著名理学家“朱熹”书写的“忠孝节廉”。

1801年,敦本堂完工了,鲍志道也在这一年去世了,他是新祠堂迎入的第一块新牌位。还有当时最具才名的纪晓岚亲笔为他作传并撰写墓表。

鲍志道故事解读 第2篇

“以商致富,以宦贵之。”是鲍志道的保全之道。他认为,一个商人,当获得了财富以后,就必须要投入资金,让子孙后代走向科举,成为权势者。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家族的荣华富贵。

鲍志道生有两个儿子,他的大儿子“鲍漱芳”一直跟随他经营盐业,二儿子鲍勋茂便奋发图强,刻苦读书,考中举人。后来当上了正三品的通政使,使鲍家在政商两道无人可憾。

中国古代商人,从来都是与官员互相依赖,各取所需。为了达到政商合作,除了鼓励子弟参加科举,还有些采取与朝廷官员联姻,甚至用金钱贿赂。

鲍志道故事解读 第3篇

兴办教育是所有徽商最为骄傲的传统。他们以“程朱阙里”自诩”,明清两代,徽州一共考取了28个状元。

鲍志道在家乡出资修建了当地最大的书院——紫阳书院。并大力扶持同族子弟攻读科举。

鲍志道的家乡,也是徽商最集中的歙县,在清代一共出了5个状元、4个大学士、7个尚书、21个侍郎、15个内阁学士、296位进士。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在中国的十大商帮中,也只有徽商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