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故事分享(优选23篇)

故事 0 13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篇

文/陈妍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要庆祝一下因为我马上要上大学了,我要刷一下我的喜悦感。大学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可是我以前总想着高中毕业后就去工作,可我没想到居然考上大学了。当我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大学并不事我想象的那么复杂。以前我没上大学的时候我在想大学是不是比初中还要严格啊,后来发现不是因为大学上完课老师就不管了。

我在大学一个月了认识了很多姐姐,她们总喜欢带我去玩,尤其是她们女生宿舍。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很晚才回来宿舍门都关了我们几个就开了个宾馆睡觉,本来说好的开两间她们死活不同意说开两间太贵了。后来只开了一间房我进去一看只能四个女的住我住不下,后来我跟姐姐们商量我睡地下你们睡床上。

我们商量了半天姐姐说你是弟弟你就应该睡床上,我没办答应了姐姐的要求就睡床上了。到了第二天我们要去学校了我才发现姐姐搂着我睡觉,那天我不知道怎么了我就睡在中间姐姐睡在两边。走的时候姐姐也没说啥我也没问就去学校了,不过我们一待就是四年啊。

在大学这四年里我认识了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就是我们年级的可是我从来没见后来在一次聚会中我们认识了之前她跟姐姐认识跟我不认识所有姐姐把她介绍给我了。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这个女孩太漂亮了是我想要的,到是不知道她愿不愿意后来我们通过聊天才觉得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当我们对视了一眼之后我们都觉得我们是各自要找的类型,而且我们还留了联系方式。

我们每天上课下课都一起还有吃饭,放假我还带她去买衣服看电影之类的。我们不管到哪里都是有无话不谈的的那种,一个礼拜之后我们才决定在一起了,通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她跟我是一个村的。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就转学了家里就她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在家因为她父母在外地工作没办法,我跟她认识这么久了居然不知道她跟我是同村的。

她不跟我说我也不知道她是我们村的,我只知道有个女朋友就可以没想那么多。我是听别人说读大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还可以找对象,所有我就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只不过她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女朋友除此之外没有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她老问我谈过几个女朋友我说就你一个没有了。

一转眼四年就过去了我跟她也认识两年多了,这马上要面临着工作了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好。我们两个左思右也没想到要做什么最后还是决定等到毕业后再看看吧,这两年多里我对她比对我老表好多了。

我跟她在一起并不是图她什么我只是图年轻漂亮,如果她图我的钱我也没有因为我们都还没毕业么有什么钱。但是为她买东西钱还是有的,她又不会大手大脚的乱花钱。我只是没跟她结婚而已所以我看不到她大手大脚的乱花钱,一般我们都是这一次你请下一次我请。

很多人说我跟她还没结婚就不要把她看的太重因为没有结婚之前都会分手的,但是我把她看的比我妹妹还重要。没有她我做什么都不安心的,只要她在我做什么都开心。当我们离开大学时我们就对着大学门口说大学我们走了我们以后也不会来了,之后我们坐上了高铁就来到了江东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啊。

我们总是要结婚的嘛所以我在想既然我们大学都都毕业了,我们也工作了要存点钱买房买车啊。她也同意了然后我们就开始慢慢存钱,在江东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好回家结婚。出来工作这么久了我才发现她喜欢买这买那的一起以前在学校我没发现,后来我查了自己工资还好没有花我的钱去买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们在江东这么多么年不管做什么她都要穿的很漂亮出去,她这一出去就迷倒一群人因为她太能折腾了。外面那些人看到这么漂亮就上去问你这么漂亮是怎么做到的啊,她说打扮啊用贵的化妆品就很漂亮啊。我一看她要迷死很多人我就跟她说我们走吧离开这里吧!因为这里很复杂我们不适合在这里了,过了几个月我们就离开江东了。

我们离开江东就回到了南江我们在南江重新开始我们的事业,南江是我们的老家我们在这里工作回家方便。我们回到南江一年多后就想着结婚吗可是她说工作要紧结婚以后再说就这样我们的婚姻一推再推也没结成,我们南江打拼了五年了车子房都有了就是没有结婚。

车子房子是我们从江东回来工作之后的两年多买的,我觉得她变了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温柔了。她现在一下班回家就冲凉睡觉饭也不吃衣服也不洗,因为我觉得她太累了需要休息。所有我就把所有家务活都做完,她就在家吃现成的然后就去上班。

我一天除了上班还要做洗衣服做饭拖地,我记得有一次我回来家里乱糟糟的我就收拾屋子然后做完饭就叫她吃饭她也不理我。我就叫姐姐吃饭了她立马就来了,没过多久她外面在乱说搞得我们日子不好过我就跟她说我们把结婚证办了吧。她也答应了然后我们就去民政局登记了,回来她也是挺高兴拿着证件到处显摆。

一年多过去了我发现她老样子没变还是不衣服不做饭做家务,而且在家里还不穿衣服只穿一件睡衣。我老是跟她说南江很冷的她不听就是要穿我也没办法只好开空调,我们结婚就请了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下。

在家里她是老大她说啥就是啥我没有话语权,有一天我刚下班想要接她回家她同事打来电话说你老婆吐了你快来了吧。最后我把我老婆送进医院了,到了医院才知道她怀孕了。从医院回来之后我再也没让她做家务,因为她怀孕了我怕她闪着腰所以家务活我都包了。

但是她怀孕之后我就有点忙不过来了我就想起了我大学时的姐姐,我就跟姐姐说我们结婚前跟结婚后她衣服也不洗饭也不做下班回家就睡觉。现在她怀孕更不做家务了,大学时的姐姐是我们南江的这一次让她来帮忙的确是没办法啊。

自从姐姐来了我工作也轻松了每天下班回来就吃饭睡觉,我老婆除了每天上班就是玩。而且每天洗澡还要姐姐帮她洗,我记得有一次她说她不舒服让姐姐帮她洗澡姐姐不愿意说你自己有手有脚干嘛自己不洗啊。她说我是孕妇后来姐姐没办法就答应这是姐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姐姐帮她洗澡时她就让姐姐摸她下面。

之前在大学的时候姐姐跟我是一样的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因为大学毕业后姐姐又报考南江医科大学。所以姐姐帮她洗澡的时候就看出来她有妇科病,她说她上厕所就有虫子掉下来。发现这问题之后姐姐带她去了医院然后打电话给我,我把姐姐的电话挂了我就来了。

但是不影响她生孩因为她只是有虫子别的没有,姐姐在我们家也待了大半年了姐姐跟我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只是我们做的工作不一样而已,其实姐姐人品很好的就是我这个老婆人品不咋地。

半年过去了我老婆也生孩子姐姐也回家孩子就没人照顾了,我每天要工作我老婆也要可是我老婆生完孩子之后又变了。不喜欢带孩子也不愿意做饭洗衣服拖地之内的搞得我是很无语,还是我们自己带吧到是一想到上班我都没心情带孩子。

当我跟她说叫我爸妈来带吧她又不愿意我叫她爸妈也不愿意,我感觉她是想把我活活累死啊。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送给她爸妈带半年哟爸妈带半年,就这样决定了我们工作轻松多了。

我记得有一次她带好几个男同事和好几个女同事回家玩,当我回来发现她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什么内衣_到处都是。后来我一发火就骂她说你把家里搞成这样像样子吗?她说你扫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后来我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也没说什么就回房间了。

之后我就跟她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只是吃饭的时候叫了她一声而已,家里面只有一张床我只能让给她因为她是女同志。我每天都是如此,只不过我每天去床上睡觉她都不让我碰一下。我感觉我在这个家没什么地位了,她在家就是大爷一样什么都不做都是我一个人做的。

结局我都没有跟她走下去,我只是觉得她结婚前一套结婚后一套。最终我们是自拍两散,我们两个在分手前写了一份分手合约就是她在这个家里什么都不能带走。家里的连衣裙内衣裤子裙子也就是说她身上所有穿的都不能带走还有孩子,到是她可以在我家住不能越界。

也就是说在她没有找到房子之前她是可以住在我这里而且还可以跟我睡在一起,因为我觉得她所做的一切很让人看不惯的。在离婚这件事情上我是没有告诉家里人因为我怕家里受不了这种打击,她这种可能是被家里娇生惯养出来的。

我跟她离婚是理所当然的在我看来所有人都受不了她这种习惯和脾气,我能容忍她是我需要她。现在我可以找到更好的不需要她了,俗话说不是我不爱她是她做的这些事让我太反感了所以我就想跟她分手。

请大家不要学习她因为她从来不洗衣服不做饭,我们的婚姻是要靠两个人经营的而不是一个人经营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22年4月10日

陈妍(写)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2篇

文/刘思来

闲暇时翻看朋友圈的时候,看见一个朋友的状态,他考上博士了。我在替朋友高兴之余,不禁又想起自己那个被搁置的博士梦——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家离学校好几里地,清一色的山路。每到昼短夜长时节,天麻麻亮就得起床,胡乱的抹一把脸,赶紧往学校赶去,不然就会迟到。那是一个秋天,我一睁眼,窗外亮堂堂的,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判断时间全凭感觉,我赶紧叫上村里的小伙伴去学校。可是到了学校,月亮还高高挂在天上呢,我和小伙伴从窗户里翻进教室,趴桌子上睡了一觉天才亮。正是因为条件不好,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那时候父辈们总会对我讲:“思来啊,好好读,将来上大学,报答你父母!”我懵懵懂懂地点点头。不知大学为何物的我,立了一个志向:我要上大学。后来,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大学要毕业时,我的梦想变成了读博。命运似乎很眷顾我这个山里的孩子,那一年,我考上了研究生。读研,就意味着离我的博士梦又近了一步,我拭目以待,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研究生生活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顺利。由于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继续读,只能使得家庭负担越来越重!那段时间我很纠结,后来,通过贷款解决了接近一万元的学费,学校每个月有几百块的助学补助,我终于可以拖上行李箱,踏进校园。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母亲怕花钱,一拖再拖,直到后面严重得卧床不起,才同意去看病。医生说,母亲的病根本就没法根治,只能慢慢调理。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后,病情稍有好转,母亲嫌贵,出院了。

研二那年春节回家,我打算把读博的想法告诉父母。我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会同意的,可我迟迟开不了口。春节的前一天,我去地里摘菜,不小心手里扎了刺。回家后,母亲找来了一根针,帮我挑刺,我不敢看针在我肉里扎来扎去的,连忙转过头去。可就在我转过头的那一瞬间,我发现母亲曾经浓密的头发只剩一小点了,还有好多白发。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白发,我傻愣愣地看着母亲的头发,控制住眼泪,怕母亲发现。那年春节过完后,我早早地回了学校,读博的事情,始终没有说出口。

博士报名的那段时间,身边的同学相继报了名,我默默地坐在电脑前,听他们高谈阔论,我把招生简章打开、关闭、又打开,来来回回,最终还是没有报。我的博士梦,就这样就被搁置了。

如今,博士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出,反而越来越强烈。我当初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去读博,但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坚强,懂得了感恩,博士梦,也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实现它。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3篇

文/王超

2020年的高考就要来了,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那个属于自己的高考是难忘的,心怀感激的。

21年前,我还是一名19岁的高三学生,发生了一件至今我记忆犹新的事。有一天我应同学之邀,一起去看望一位曾经教过我们的语文老师。到了之后,大家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

“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薛老师一边把一个削好的苹果递给我,一边微笑着对我说,语气里充满关心与担心。那一刻,听到她对我的“点评”,我只觉脑中突然“轰”的一响,眼前也随之一片黑暗。“她怎么能这样说别人呢?”我在心里愤愤地说着。可是,我清楚地知道,她说话向来是有几分依据的。她曾在初中教过我们一年,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潜力了如指掌。但是我极不明白,自己一向尊敬喜欢的薛老师,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对我说那样的话,她难道没有考虑过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我没有想太多。只是从那次之后,更不知疲倦地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做好的事:努力,进步;再努力,再进步……终于,那年夏天,我考上了大学,而且成绩高出分数线不少。一块无形的巨石终于从心头落下,我终于解放了!“黑暗的高三,见鬼去吧!”心中反复恨恨地喊着,“薛老师,你不是说你的学生今年要走有点儿危险吗?哈哈……真不好意思,学生让你失望了!”

不知过了多久,不知飘飘然了多久,突然之间,我开始问自己:你考上了大学,是怎样考上的呢?“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21年后的今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又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狠话”。但是,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真正用意。当时的一句话,既让我看到希望又让我感到压力,无形中成为我高考路上的牵引力和推动力,让我努力拼搏,勇往直前,堂堂正正迈进大学校门。

薛老师,你知道吗?就是你那一激,使当年的我有了一个倔强而奇怪的想法——“一定要考上大学,绝不能让老师的话应验!考上大学,看她还有什么话说!”我抛除一切杂念,安心学习,只想着自己多努力点就会有进步,坚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靠着这股“执拗”劲一路前行,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亲爱的薛老师,请原谅学生的无知,曾对您一时的误解吧!

尼采曾说:“如果你低估一个水手的能力,那么就祝他一帆风顺吧!”2020年高考,我只想对参加高考的蓬勃而可爱的青年说一句:“你为自己高考而流的每一滴汗水一定不会辜负你!加油!”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4篇

创业,要敢于面对失败——大学生王鑫的创业故事“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我不怕失败”王鑫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出生于1988年的王鑫,还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经历了起初的成功后,由于管理欠缺等原因,轰轰烈烈的创业计划以失败告终。不过,他并没有被失败吓住,他努力学习,为下一次创业准备着。

王鑫的专业是声乐,学习一年后,他感觉对声乐丝毫提不起兴趣,便有了创业——在实践中学习的念头。王鑫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调研,他发现计算机维护和硬件销售很有前途,于是便筹划着先开一个小店面,积攒成本和经验。

“父母不同意,没有资金,我就四处筹借了1万元作为起步资金。

”就这样,王鑫在高新租了间30平米的.房子,起名“鑫宇科技”,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刚开业的时候是最辛苦的。新开的店铺首先要做好宣传,要有长期稳定的客源。为了节省成本,王鑫自己出去发传单,让朋友帮忙守店,有生意就赶紧回去。为了省钱购买电脑硬件,他每天只吃一顿饭。

有帮别人做系统之类的活都是晚上干,完了就在地上打个地铺直接睡觉,早上再出去发传单,招揽客人。

一晃半年过去了,生意也渐渐好起来,除去房租成本等费用每天平均净收入100多元钱。在创业过程中有一点是王鑫最自豪的,那就是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诚信,不受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一天中午,一名青年来到店中要卖手里的笔记本电脑,并说随便给个价,100元都行。王鑫接过电脑一看,八成新,在二手市场可以卖到两千多。王鑫便怀疑电脑的来源,拒绝收购。一旁的店员很不解,王鑫义正言辞地告诉店员:“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利就失去信誉,以后这种来路不明的东西,再便宜也不能要!”

王鑫创业的时候只有20岁,年轻人难免贪玩。生意好起来后,在管理上也不似以前尽心,有时甚至为了玩而停业。渐渐地,生意越来越差,入不敷出,不得不关门大吉。虽然创业一年就失败了,王鑫却仍然很乐观,他说:“创业要敢于面对失败,只有亲身实践,经受失败,才能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次的失败,让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创业失败后,学习之余,王鑫在一家电子公司兼职,积累经验。

他坦言:“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创业的!”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5篇

2012年4月,上大三的小魏瞒着父母,投入5000元开起了网店。“一开始也有些担心,毕竟那么多钱”,小魏说,网店的摄影、美工、售前售后等都需要技巧,她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失败了再重来。当时,她和男友每天打理网店,“从早上9点一直坐到晚上11点,还会因为压力大而失眠”,她说,“那段时间,生活有点乱,我都长胖了好多。”提起前期的艰辛,小魏现在还有点叫苦不迭,“从厂家进货,每次要进几百件,压力真的很大,害怕货卖不走”。

2012年5月,小魏的网店终于有了起色,“算下来,第一个月我们就赚了2000元!”回忆起来,小魏难掩兴奋,“当时高兴惨了,觉得网店比开格子铺更赚钱”。

一开始,小魏的网店主要卖手机壳,自己在手机壳上绘图,然后拍图摆上网,但生意并不好。后来,热爱艺术的男友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注重独特性,做出有自己风格的网店。

此后,小魏开始瞄准学生包市场,为了追求独特性,她常常花钱淘一些风格奇异的进口手工包。一次,在英国的朋友说有一个牛皮包很好看,“我看了那个包的照片,感觉制作和风格很独特”,小魏要朋友花几千元钱买了回来,然后摆上自家铺子卖,“好多人抢着要买,我感觉找到了出路”。

随后,小魏开始经营风格独特的手工包,且2012年6月起,网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有一天,我接了300个单子”,小魏说,面对这么大的生意,她和男友突然感觉不知所措。当时,店里就只有他俩,包装和发货只能自己动手,“从早忙到晚,感觉像搬砖一样,等到发完货,我和他都感觉自己的手没知觉了”。

小魏说,她店里的商品都出自广东那边的厂家,为此她还去考察过广东的厂家,看到有相关的生产资质后才同意授权。生产完后,货堆在自己家里,再由自己发货出去。

“今年4月结算时,我发现竟挣了30万元”,虽然知道赚了钱,但面对这个数字,小魏还是感到惊讶。现在,她的网店每周有200件的成交量,“算下来一个月能卖出去六七万元的.货,除去成本能挣3万元左右”。

在小魏的网店上,记者也注意到,她店里的商品最便宜的7元,最贵的666元。上半年该店的好评数是2911,好评率达到。记者采访了解到,好评数加起来等于卖出去商品的数额,也就是说,小魏一年内至少能卖出4000件商品,这其中还不包括打差评的数量。照她所说,一件商品利润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算下来,一年赚30万完全有可能。

记者还了解到,该店信誉级别达到了,且有4颗蓝钻。小魏告诉记者,一个蓝钻是251分,也就是要251个好评才能升级为1颗蓝钻,2001分~5000分才能到4颗钻。她现在已经有了4颗蓝钻,如此表明,她现在至少有2000个好评。

6月8日,小魏买了一辆价值13万元的哈雷摩托车和16万元的奔驰smart车,“男友开哈雷,我自己开smart”,小魏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赚了钱就好好玩、好好享受”。记者问及是否全款付清时,小魏回答说:“都是分期分款购买的,我们不可能一次性把流动资金用在买车上,还要用来补货和进货”。

接下来,小魏想成立工作室,继续做大网店。“打算再请两三个人,分别负责摄影、美工和客服,让一切都专业化的操作起来”,小魏说,成功没有秘诀,她也是从失败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6篇

在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有一名叫王艳芳的大四女生,现年二十四岁。她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一个比较落后的村庄里,家中十分贫困。在王艳芳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去县城办事的路上,因为遭遇了一场车祸去世了,只留下了四岁的姐姐,在母亲腹中的弟弟,和两岁的她。两年后,由于母亲无法承受贫穷和苦难,便丢下了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一对老人改嫁她人。

尽管在爷爷和奶奶的努力下,王艳芳等姐弟三人走进学校读书,但由于家里很穷,她进入幼儿园已经八岁了。生活的艰辛不仅没有压垮王艳芳,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刚入学时,由于王艳芳没有读书的基础,成绩不够理想,但她却特别爱学习,也十分刻苦,成绩很快便赶了上去,并且始终名列班级前茅,一直担任班长的职务,老师们也夸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她高考时,她的语文成绩考到了146分的`高分。 王艳芳不仅学习认真,而且也十分懂事。看到爷爷、奶奶十分辛苦,她回到家后便做洗衣服等家务,并且还下地干农活。上初中后,王艳芳还到稻田里为稻谷打农药。因为身材矮小,身上背一桶农药水就十分吃力了,有时因为走在农田里,一个没站稳就会摔倒,背的农药水也会洒掉许多。很多时候,家庭作业都是很晚才开始做的,时常要到凌晨两点才完成。

王艳芳还是一个喜欢帮助他人的人。有一次,学校里有获得助学金的名单,王艳芳是班级里家境最贫困的学生,她理所当然有这个资格,只要拿到助学金,一年的学费就有了着落。但王艳芳并没有只想着自己,而是把助学金的名额让给了另一位贫困学生。这让当时的班主任深受感动。王艳芳助人为乐的品质,不仅表现在帮助同学,而且还和学校里的志愿者们一起关心老人、帮助儿童。

今年,王艳芳已经是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她学习的是新闻专业。在每年暑假的实习过程中,她的带教记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认为她勤奋、认真。用王艳芳自己的话说:多方努力,总会找到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位置。我想,王艳芳今后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像她自己所讲的这句话去努力,她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美好和灿烂。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7篇

瓶子科技创始人名叫雷浪声,是一名90后大学生。雷浪声毕业还没满一个月,其所率团队开发的手机软件就被腾讯以6000万全资收购。

雷浪声于2009年入读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游戏专业;2011年暑假,其与几名网上结识的80后朋友在深圳租了一间民房组成一个6人团队开发手机软件;产品上线不久后,就获得了百万级的天使投资基金;2011年8月中旬,注册成立瓶子科技有限公司,瓶子是以队员的外号取名的;同年底,瓶子科技接受了1800万元的投资入股。

对于创业的.艰辛,雷浪生说:“创业不是靠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高效分工协作,每个人都要能够独当一面。勇敢挑战困难、担当压力是人生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不浮躁不虚伪,善于总结失败经验并用心去沉淀,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8篇

“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去找份工作,喜欢冒险和挑战,即使没有双臂,我还有双脚。”近日,曾以“用嘴咬笔答卷,高考考出548分”的河南无臂大学生吴建平,因在学习之余成功开店创业一事,再度引发公众关注。

25岁的吴建平是郑州轻工业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他在5岁时不慎触碰到村头裸露的变压器,失去双臂。不幸遭遇并未让他自暴自弃,他和普通小朋友一样,上学、读书,没有双臂,他坚持用牙咬笔写字十几年,最后还在高考中考出548分,超过二本线33分,成为同学眼中的“学霸”。

“好多人会觉得我没有双手,玩不成游戏,不能谈恋爱,就只能学习。”10日上午,吴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因没有双臂,从小到大都有妈妈在身边陪伴,刚进入大学时,对周遭环境非常抵触,他多次萌生退学念头。可后来,他慢慢发现,大学里面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已经不单只靠成绩,社会实践的经历同样重要。

发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已是大二后半学期。吴建平将在校陪读的妈妈劝说回家,他用3个月的时间,努力练习用脚代替自己的双臂,学着用脚翻书、吃饭、穿衣、洗漱、接打电话、开关房门……。

适应周遭环境后,吴建平开始弥补自己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空白。他结合专业所学,不仅开属于自己的网店,还将网店搬到校园,与两名同班同学在校创业中心,开起“一见钟卿”实体店。在空闲之余为自己赚取生活费,再次证明自己的勇敢、独立。

记者看到,吴建平的店里卖有女装、衣帽、围巾、头饰以及市面上热销的小物品等。在店里,他每天用嘴咬着筷子敲打键盘,右脚操控鼠标,在网上向顾客讲解;每周末与合伙人一起到市中心小商品城进货、砍价、摆货;店里不忙时,吴建平就会租借一些专业书籍,充实自己。由于身体不便,与吴建平合伙开店的两名同学则负责帮忙摆放物品、接受快件之类的杂事。

“他不比正常人少什么,反而多一些头脑”,在合伙人张雪巍眼中,吴建平独立性很强,能自己做的.事就不再麻烦同学,平时同学们为他做的也仅仅是摆货品、取快递、偶尔带个饭。

吴建平坦言,自开始学着创业以来,他的生活、心态发生很大变化,他本性喜欢挑战和冒险,不喜欢按部就班去找份工作,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大学期间,不仅让他做到生活的独立,心态也变得乐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信心。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9篇

文/杨少校

每当我走进老干部大学,自由地选择学习各种知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非常地珍惜。有时往返于老干大学的上学路上,原途看到大街小巷穿着整齐的校服,新潮的运动鞋,背着漂亮书包上学的中小学生,走进亮堂花园似的学校读书是多么的幸福。他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考大学完成各种学业都有机会。他们生逢盛世我感到由衷高兴。

从这些充満天真绽放阳光的孩子脸上,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读书的情景。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求学之路,也是我人生成长的一段艰难历程。我走得非常辛苦,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50年前,小学发蒙。在没有家长的护送下。我每天梳着两只羊角辫,闪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兴高采烈的笑容。穿着母亲做的花布鞋,挎一个黄书包,一个人一蹦一跳地走在长満茸茸杂草的田埂上,小心冀冀地趟过一条小溪,再过一座独木桥,到村公所学校的小木屋里上课。

小学五年级,上课的小木屋被洪水冲毁。学校重建移至山坡高地,建在离家2公里外依山傍水的小溪边。不通公路的学校造房时所用的红砖,由在校的老师和小学生们义务负责运输。我分得几百块红砖运输任务。我每天梳着两根编织得象绳索一样垂在肩下的小辫子,沿着山边通向砖厂的一条弯曲简易的泥沙路,每次担10块砖,一趟往返八里多路,一天跑2-3趟,担了10来天,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担负起为社会增砖添瓦的重任,肩膀被压得红腫,扁担有时压在辫子上将头发扯得生痛生痛的,脚板磨出血泡。想到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再坏的心情也会被知识的火光照亮。小伙伴们似乎都没有怨言,运砖时结伴而行,你追我赶,担得挺欢快的,惟有天真依然。

新校舍落成。坐在自己参与建成的简陋教室里,脸上的微笑便冉冉升起。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外面的风景,掠过那连绵高低起伏的山峦,看蓝天白云,看窗外天空飞翔的鸟雀和地面飞舞的蝶虫。

推开窗户,山林的风带着摇曳而来的树木清香,吹起额前刘海,抚摸着我的面颊,便远远拂开去,冲出教室门洞,活泼地卷扬起空荡荡操场上的尘土,悠扬地散开去,天空一片灰朦。

有时那刚烈的风吹得人泪眼含砂。

一阵大雨过后,空气清新,但道路变得泥泞。没有雨鞋,只能打赤脚上学。把旧布鞋放到书包里,撑把纸雨伞,迎着寒凉的秋风,深一脚浅一脚,稀泥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冰凉冰凉的。偶尔踩到尖碎的小石子,刺得脚板生痛。短短的脚掌,梅花瓣似的脚趾,从家里一路撒到学校门口。然后到教工食堂滔一瓢水,洗净泥脚,换上布鞋,坐到教室里似乎心里暖烘烘的。

小学六年级,_席卷祖国大地,造反派将打倒“_”的_贴到老师的蚊帐里。我们这群还不明白事理的农村孩子,义务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连小学毕业证书都末拿到。继续读书的梦想,就象学校门前那条小溪中漂流的纸船,被突然冒出的一股山洪之水冲得支离破碎,不知所措。

年少的我失去了读书机会,早早地走上了农村广阔天地这所社会大学,与父辈祖辈们一样修理地球。天不亮就起床出集体工,做一气工,才吃早饭。每天劳作10来个小时,男劳力一天出全工挣10工分,女劳力一天出全工挣4工分,我是小孩子一天出全工挣分。年终算账分红,男全劳力的工价一天挣2-4角钱,我的工价每天只有几分钱。末成年的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自己的劳动也养活不了自己。有时干脆便偷起懒来,躲到村子一个角落里不出工。找大哥哥大姐姐们借一些小人书看。如“岳飞传,柳毅传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连环画册,认真读起来,以填补精神的空虚。

读得多了,对课外书籍便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借一些大部头的小说读。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山乡巨变”等。没有电灯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热天乡里夜晚蚊子多,买不起驱蚊香,就把脚泡到水桶里看书。当时虽然读不懂书中的意义,却产生了一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

1968年学校复课,我走进了一所乡里办的“五七”中学。学校比较偏远,离家里20多里路。那时我每天梳着一条马尾辫,扬着青春的脸,走过一片蛙鸣散落在水气蒸腾的稻田,再走一段沿河崎岖的山路,右边是不同山头栽満桃树、油茶树和松树的山坡,左边是一波波漾开的耒河之水。

这虽然是一个半工半读的学校,任教老师并不是卷起裤管下田,洗脚上岸教书的民办教师,而是市重点中学被打成“右派或出身不好”的教学骨干,下到乡级中学一边教书一边劳动改造。这些老师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但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非常敬业。只要学生肯学,便会认真地教。

因生活教会了我,一种久违了的重获读书机会的喜悦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是“读书无用论”。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农村社员们认为“谁要是光读书不劳动,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谁不参加劳动,就是图享受,谁就是资产阶级,就要革他的命”。农村孩子只要到了12-13岁,你不出工,生产队就派人来喊你出工。因此农村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都放弃了读书机会。

搞农业体力劳动很辛苦,我有了读书机会,就可以休息半天不出工,懵懂的我打心眼里満心的喜欢。

随着知识的增加,明白了一些事理。一个无比疑惑的“我们到底要不要读书”的疑问在心中产生。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解疑释惑,肯定地说:“祖国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没有文化,怎么能做好,你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要好好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启发下,我受益匪浅。

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十分淡薄的思想意识下,我不再迷惘。好好读书的思想明亮起来,不再在春霭雨雾中发呆,在夏暑炎日里抑郁。

发奋读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门功课的作业,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从初中到高中几年学习中,每个灯火流离的夜里,我把自己关在家中,趴在陈旧的木桌上,铺开作业本做题。铺开各种作业本子,就铺开一个无声陪伴却安然绽放的世界。

我生命中的花季、雨季就在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一边跳忠字舞、一边在各种灰白的作业本无声转换中瞬间成长。

1973年高中毕业,我的身体变得强壮,手指长粗,腿脚有力。在不能继续升学的情况下,梦想沿着村庄那条弯弯的小路走到山外去,走到一片荫凉的地方。不愿象父辈祖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想走到一座城市的一个工厂或一个街道让我糊口容身。由于打上农村户口的烙印,尽管有健壮的手足,外面世界的标的物我怎么也抓不到,它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始终走不出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掌控着锄头耙头。在深挖洞广积粮中,挖出潜力种出硕果。

我不再犹豫,积极出工,扎实劳动,学习各种农活技艺。听着“布谷鸟”的叫声播种,在“秋蝉”的嘶鸣中收获。村上看我表现好,就派我出去参加治山治水运动,栽果林、修水库。在修筑灌溉万亩良田的水库大会战中,我用长满茧子的手拿起细细的笔,写广播稿表扬好人好事。正好公社需要一个女干部,在众多通讯员和大队妇女主任的选拔中我胜出。1973年冬到公社工作,以后入了党提了干。

在工作中我感到知识还是不够用,推荐上大学又没有可以依傍的力量。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捡起丢下的课本,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后来被一位领导知道了,在全乡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受到不点名的批评说:“在乡干部中有人想考大学,不好好工作,还读什么书,没读书的,不一样工作得很好吗”?“读书无用论”在那位领导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领导不支持员工学习,我跃跃欲试考大学的举动在各种批评的压力下也就偃旗息鼓。此后慢慢步入人生的成熟之道,结婚生子。

1983年全民掀起读书热潮。文化革命中的初中、高中毕业证书被视为一张废纸,国家不承认学历。参加工作的员工要重新参加考试,取得新的合格证书才算数。1983年我在乡政府通过考试拿到初中合格证书。1984年解决夫妻异地分居,我调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摇蓝。

领导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员工读书,获取各种文凭。1985年在这里我拿到高中毕业文凭,心中又燃起考大学的梦想,1986年考起电大,组织上让我带薪脱产学习,拿到了一张大专文凭。在以后工作中我又参加了有关业务知识的各种学习班。

行程无甲子,岁月随云飞。现在我巳内退,在人生的暮年我又背起书包走进老干部大学读书。学习各中不会的知识,生命的深度宽度得到延伸。生活的砺炼给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面对得失成败过眼烟云,泰然处之。活在当下,把握眼前,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当夕阳最后一抹红晕被浓浓夜潮浸染时,站在阳台上,看万家灯火次第上演,黑夜反证着白昼的可爱,生命的灿烂。心情愉悦,象是到达了光明的彼岸。

2011年5月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0篇

人生来孤独,也惧怕孤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坦然地面对孤独。多数的人是在孤独与群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靠什么来掌握呢?靠心,心觉得孤独了,才想去平衡一下,但本质上还是惧怕孤独。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手有不少是喜欢孤独的,也在孤独中创造了不少精湛武学。例如张三丰,闭关思考,悟出以柔克刚的太极拳与太极剑,终成一代宗师。当一个人真正孤独地面对自己、开始思考时,这个人就开始成熟了,才有了创造的可能性。

各种励志书籍都在鼓励人去交往、去建立关系,但很少有书叫人去孤独,这也是我不喜欢看励志书的原因。强调行动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没有经过孤独思考的行动力是不是值得去学习呢?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很难做到孤独,每天都要接触不少的人与事,哪有时间去孤独?一到夜晚,本来是应该面对孤独的'时候,却把时间交给了电话与网络。我时常觉得电脑的产生让人越来越没有思想了,想象力更加贫乏了。一有时间就在网上,寄希望于在网上学到东西,但真学到多少东西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优秀,但似乎每个人都不愿意去孤独。这个年代,很多人憧憬的是物质、名誉与享受,却很少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真正优秀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也会认为自己的优秀来源于自己的孤独。苏东坡是孤独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大江东去”的千古名作;司马迁是孤独的,所以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爱因斯坦是孤独的,所以才有了相对论的产生。大师往往是孤独的,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可能并不一定是幸事,但对时代却是幸事。上天往往就是这么公平!

看一个人优秀不优秀,我觉得其实只要看他在孤独的时候做什么,是手足无措还是镇定自若,是折腾还是享受。优秀的人往往在自己的心中有那么一段或几段孤独的时光,可能并不愿意再去重复,但却愿意让那种回忆停留在记忆的某一处,不轻易说,但却是自信的根基。我自信,因为我孤独过。

走在前往优秀路上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太孤独了,自己的优秀并没有被人所知,所以有人选择了退却,选择了随大流,其实也就选择了远离优秀,因为优秀诞生了思考,思考又常与孤独为伴。

你够优秀吗?请先问自己:你够孤独吗?

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只要看他在孤独的时候做什么。优秀的人总会经历一些孤独时光,伟大的事情大都是在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做出来的。我自信,因为我孤独过。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1篇

2014年8月19日,李锐携新书《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在北京开始签售,当时的盛况也许很多人都能想到,但绝不是他能想到的。正如《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谢涤葵对他的感慨:“咱终于咸鱼翻身了。”很多人不知道,他这场翻身仗已打了十几年。

1998年,毕业于北广播音主持专业的李锐,幸运地得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实习的机会。这样一个极高知名度的工作单位,让李锐每次回家都被投以肯定的目光。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北京的生活有多辛苦。彼时,李锐租住在一间地下室,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去上班,工作之余还帮人录音,每次录音可以赚200元,这么一笔收入,对于生活窘迫的李锐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

冬天地下室很冷,有一次李锐买了条小金鱼放在鱼缸里养,等到晚上下班回来,竟发现水和鱼都已冻成冰坨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李锐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有天晚上,他无意间看到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无论是舞台灯光还是给观众的时尚感,都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电视台。于是,他决定去长沙。

1999年李锐加入了湖南卫视。当时他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做点事。他开始主持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因为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首创“说”新闻,他很快将这档原本只有两个广告的后半夜节目,做到了同类节目收视率第一。时任总理的_甚至曾致电湖南省委夸奖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和主持的小伙子。因为贴近民生,李锐为广大观众所信任。在观众心目中,他俨然已是明星,对此他却不以为然,他说:“从内心讲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虽然我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每天的节目都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知道我在替百姓说话。”

然而,这档曾与《快乐大本营》并列的招牌节目,最终因为与娱乐台的宗旨相冲突而被取消。

李锐又一次面临新的选择,为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他尝试着用一颗做新闻的心做娱乐。在整个湖南卫视都在拼青春、拼娱乐的几年,李锐也在几个节目中进行了“年轻态的努力”,但这几乎暴露了他所有的短板,他觉得自己天生动作不协调,无法在台上展示动感的舞蹈。别的主持人能够轻轻松松跟观众打招呼,搁在他身上,却“拧巴出内伤”。那时他有种对人生无法交代的迷失感。

面对这样的迷茫,他思量着好的解决方法。他又尝试将自己的才华多方面地加以展示,于是开始主持一档全新的.节目《商界惊奇》,在这个节目中所有的案例都以主持人表演的形式展现。从说新闻到重表演,就这样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中,李锐积累了充分的经验。这些经验,用在《爸爸去哪儿》,简直称得上是厚积薄发。

李锐以其风趣的主持风格,亲切富有弹性的个人魅力,迅速赢得了一众“萌娃”的喜爱,使“村长”这个角色恰如其分地贯穿节目始终。这样的他,很难想象是当年那个做《晚间新闻》的严肃的人。如今已大红大紫的李锐依旧保持着冷静的思维,他感慨:“曾经以为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晚间新闻》就是顶点了。怎么也没想到过了40岁,还能收获《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奇迹。尽管奇迹被创造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有多艰难。”

扛得住磨难,才有可能换得来甘甜。李锐深谙这个道理。就像汪涵在《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序言里的说法,主持人有一套“出镜,出名,出书”的标准程序,如今41岁的李锐终于走到了第三步。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厚积薄发”的势头,未来一定还有第四步,第五步……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2篇

江喜允是深圳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06届应届生,2001年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深圳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通过5年的刻苦学习,扎实掌握了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005年,在学校的安排下他进入先进微电子公司实习,半年的实习开拓了他的眼界,他萌发了毕业后凭借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想法。2006年,班上的同学都进入数控机床行业的相关单位工作,而江喜允却坚定地选择了创业之路。

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深圳市钜匠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通过对深圳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他发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与手机制造配套的数控机床需求巨大,而其中高速雕刻机和高速雕铣机存在较大的机会。通过2个月夜以继日的研究,第一台雕铣机终于研制出来了。经过客户试用,评价非常好,江喜允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马上开展市场推广,参加数控机床行业展览会。创业当年,营业额达到250万,第二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江喜允继续开发新产品,重新租赁了新的厂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年公司产值超过1000万元。

目前,钜匠科技公司已经成为深圳和珠三角手板行业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专业数控雕刻机制造企业,每月产量达60台,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需要提前半年订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内部分开设数控机床专业的大学也向他订购雕刻机,作为教学和科研设备使用。

当记者问江喜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应届生,短短几年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江喜允表示创业成功和母校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学校注重“质量立校 ”,对教学质量抓得非常严,使他扎实掌握了数控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技能节、社团、俱乐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此外,创业初期母校老师也给了他无私的帮助,鼓励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3篇

1986年出生的李正森从小在农村长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老人担水烧柴困难,他总是主动跑去帮忙。每当听到大人们谈论哪个村民无钱看病可怜时,他就幻想着自己将来当了大老板,让那些可怜的乡邻都能在自己的公司上班挣钱。

2009年,李正森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在县城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作。由于所学专业对口,加之吃苦耐劳,工作有魄力,很受公司经理喜欢。一天,李正森回老家瓦房口镇看望父母,和同村一个15岁的少年同坐一车,这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由于父亲残疾家里贫困,考上重点高中就没有上。这再次刺激了李正森的那个童年梦想:创业办厂,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2009年秋,当地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村里引进了肉鸡养殖企业。在建筑公司上班仅两个月的李正森辞去工作,信心百倍地搞起了肉鸡养殖,租地、贷款、建棚,他把周边一些留守老人和残疾朋友请来打工,连自己的父母也拉进来帮助管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购买的4000只鸡苗在路上就热死了一半,等到卖成品鸡时,收购经理说2000只的养殖规模太小,相应的人工成本就会过高,赚不了钱还肯定要亏本。第二次购回的6000只鸡苗总算养大,可市场肉鸡价格大跌,当他拿到卖鸡款看着空荡荡的鸡棚时,眼泪唰唰直流,赔了20多万元,他三天三夜没睡着觉。第四天强撑着给村民付工资时,乡亲们都知道他赔了,让他先还银行贷款再说,但他执意先给村民付了工资。李正森回乡首次创业的一腔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

李正森引种香菇纯属偶然。2010夏季,李正森为了弥补养鸡的亏损,就跟着一个朋友搞起了猪苓购销。有一次,他到安康宁陕县收购猪苓,看到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很红火,就动了栽培食用菌的心思。他发现柞水以前都是用椴木栽培香菇木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当地椴木食用菌产量必然会越来越少,而袋料生产香菇在柞水还很有限,这应该是一个致富商机,李正森瞅准了这一项目。宁陕的一位经理了解到他的创业经历后,被李正森憨厚耿直、富有同情的心所打动,就同意和李正森合作。

2010年底,在小岭镇政府的扶持下,李正森在金米村租地40多亩,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了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他还注册了“正森”绿色食品商标。2012年李正森投资建设玻璃丝骨架大棚150个,购买高效灭菌炉、自动装袋机、电动翻料机等食用菌生产配套设备50余台,同时配套建设了装袋车间、菌种室、接种室、锅炉房、仓库、冷库和加工包装车间。

金米村既是板栗大村,又是核桃改良大村,每年林木科管会产生大量的树木枝条,还有大量的植物秸秆。自从在金米村建起食用菌公司后,他就从村民手中收购这些树木枝条、废弃秸秆和玉米芯、麸皮、玉米糠等,让这些往日的废弃物变成了钱串串。李正森还在生态循环经营上多动心思,对食用菌进行专业化生产、加工、销售,将食用菌培养基使用后又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整个产业流程确保不给环境造成损害,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正森品牌销售,提高了菇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2012年3月,在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金米村组建了金米食用菌产业协会,村上33户农民加入协会,依托正森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仅去年村上生产食用菌150万袋,产鲜菇1750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4篇

郭敬明,这个伴随着80后长大的的名字,如今他的小说也影响着90后,并开始被00后所喜爱,我们在这里不评判小四的文学水平,导演水平,以及身高,单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看,他是极其成功的。

郭敬明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业,虽然他常年霸占着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榜首,但是他在商业上的成功甚至让他的作家身份也黯然失色。如果你只是觉得这个瘦弱的男人只会玩弄一些小女生喜欢的华而不实的文字,那么你就太小看他了,郭敬明绝对有着惊人的商业嗅觉。郭敬明在大学时便成立“岛”工作室,出版一系列针对自己小说受众的杂志与期刊,而后成立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版图。

而且,以今天各个期刊杂志纷纷转型产业链服务来看,郭敬明早在2005年就察觉了这一点,从那时起他就为刊物读者提供“立体服务”,例如推出音乐小说《迷藏》,推出小说主题的写真集,拍摄《梦里花落知多少》偶像剧,在青春读物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受众的文化消费产业链,开始深耕产业布局。而今,郭敬明已经用自己的小说《小时代》拍出了电影,第一部便直奔5亿的票房…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5篇

许德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研究生。1990年11月6出生于苏皖交界的一个偏僻乡村,3岁时,他的父亲被卷进搅拌机齿轮,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的肩上,16岁时,他的母亲罹患胃癌晚期,最终不治而亡。母亲临终前,对他说“帮我把眼角膜捐了”。面对这样的家庭变故,他奋发自强,顽强拼搏刻苦学习,最终考入东南大学。

或许是深受母亲这种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对志愿服务有了一份特殊的'情结。在东南大学,许德旺是最有名的“志愿服务者”。在校期间他倡导设立“东大土木筑梦奖学金”,开展助学活动;到准格尔旗世纪中学支教一年。

在多舛的人生里,他积极向上,成为大学里最闪耀的志愿明星。他多次谢绝社会捐赠,坚信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让父亲过得更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的含义,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榜样。他说,爱心可以弥补遗憾,自强可以创造美好。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6篇

临到上课,不到20岁已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

教“刑法总则”的老师讲到_的死,讲错了,李敖立刻纠正。教英文的老师满口上海腔,把“Lib?鄄erty”念成“喇比利台”,李敖听了当场大笑。教“经济学”的老师有一次被李敖劈头大声问道:“_到底有没有缺点啊?”他应声脱口而出:“当然有啊!”李敖追问:“缺点在哪里啊?”他厉声回答:“我不敢讲啊!”全班为之哄堂大笑。而这位老师更是李敖纠正的对象,两人甚至在课堂大吵过。

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连考试都懒得应付。大一时8门课,有3门不及格,甚至连中文都差点不及格。大一总成绩,第一学期只有分,第二学期只有分,成绩之烂,一望便知。但李敖从不作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屑,而且他觉得自己也不需要好成绩,他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比获得一个好成绩更重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敖始终自认为有学问,只是不屑上课和应付考试而已。

那时候,香港有本杂志《大学生活》称台大有“四怪三丑”,而“怪丑之尤”便是“长袍怪”李敖,可见李敖在台大的确特立独行,够狂够野。他自己更宣称: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个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瞎子也得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还是聋子。

为什么大热天穿长袍?李敖有自己的理论,他在《长袍心理学》一文中自述他穿长袍时的情状:一袭在身,随风飘展,道貌岸然,风度翩翩然,屈指算来,数载于兹矣!不分冬夏,不论晴雨,不管女孩笑于前,恶狗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

在法律系学习了287天后,李敖突然向所有人宣布——弃法从文,重考文学院!

李敖本来志在学文,不在弄法,只因几分之差,没考入台大文学院,进入法学院。但台大学生不能重考本校,得先自动退学才成。退学后李敖恶补数学,考了59分,得以在1955年考入台大文学院历史系,从此告别了法学院。

当他走进文学院的课堂后,很快又发现这里的学者根本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神通广大,六七个外文系的大一英文教师都搞不清美国文学家萨洛扬是谁!一个大学一年级的“饱学之士”,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

那个天堂般的大学怎么是这样的呢?

但是这一次,李敖真的安定下来,他决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从此,李敖不再为台大的美景所吸引,他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人“各自东西南北流”的道路,教授教他们的,李敖学自己的。

李敖拿起一本书,躲进树荫里,任风儿将书吹到哪一页,他便从那里开始读,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回宿舍。

李敖邀上好友,游山?玩水?喝酒?吵架,深更半夜在草地上大谈到天明……从这些社交活动中,李敖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

李敖也像文学青年一样多愁善感:为朋友纷争,为女友离去,为事业无成……他甚至尝试自杀,但终能从痛苦中走出来,锻铸出钢铁般的性格。

在台大毕业答辩的时候,3个教授坐在李敖面前半小时后对他说:“李敖,你答辩通过了。”李敖说:“你们什么也没说啊,我也没讲话啊。”教授说:“我们知道一开口肯定会被你驳倒的,所以还是不说了。”

李敖用他的“我行我素”,达成了无人管的心愿。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7篇

文/小不点儿

岁月轻轻地滑过指尖,许多往事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这种记忆有时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但有时是压抑难受,难以释怀,挥之不去,终身难忘的。

王金昌的长篇小说《工农兵大学生》出版后,由于受到读者欢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推荐本书时说:“回顾一段历史,回顾一个曾被隆重命名、又被转眼间忽略了的人群,高调的宣扬当中可能暴露出尴尬和无奈,煽情的诅咒当中,也可能挫折了探求与改善的苦心,还有年轻人的奋斗与热情。其实,多是普通的人,又是各式各样的人,被历史涌动,也被历史冲刷,偏偏历史也有曲折与妄动,历史也有粗枝大叶,造就了酸甜苦辣。”

1970年—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被强行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跳不出身处的时代历史背景。 “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虽然在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然而,他们始终都被认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阴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工农兵学员”的心中。

一位工农兵学员曾写到:_时下流行写回忆录。坊间林林总总的网站里,'大学岁月'一栏往往是很热门的。它意味着友谊,青春,热情,理想和骄傲。大学生活几乎是所有过来人最值得怀恋的一段经历。毕竟,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困落后的国度,长期以来大学生都是非常稀罕的'天之骄子'。他们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当然也不怕向人炫耀。如果把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生划分为: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___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四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几乎完全看不见__ _时期大学生--'工农兵学员'的回忆文字?_

直到今天,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评述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历史,永远是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人心酸的还是带来荣耀的,而要得到这笔财富,其前提之一就是正视它。劫难需要记住,生活则需要感恩。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同样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记录的理由。

我的工农兵学员生涯是在云南大学度过的。我曾经为拥有“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而觉得自豪,我也曾经为戴着“工农兵学员”的帽子而感到压抑。工农兵学员的历史,是一段真真实实的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我同样怀念自己作为工农兵学员而度过的大学生涯。与_后的大学生们相比,我们真正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少了,这是一份遗憾。但是,我们也经历了他们不可能再遇到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社会”的学习吗?

今天的大学生们,不会有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不会因许多无谓的事情而浪费学习时间,他们比我们有更为安静、优越的学习环境。今天的大学生们,我羡慕你们。

在不短的时间里,社会上对工农兵学员的评价,贬多于褒,一些单位在工作分配、评定职称方面,工农兵学员也遭到另眼看待。拿着较低的待遇。记得在毕业报到的第一天,一个大字不识几个把我的名字都写错的组织干部,用鼻子哼了一声:“嗯,工农兵大学生,有真才实学呀!”。就是他鼻子的这一哼,一语双关,讽刺和看不起全在其中。我知道他对我的身份有成见。第一印象不管他对我持什么想法态度,但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个带有很深时代偏见的人,五味杂陈,不再与他多言。这种氛围还在我教师工作的经历中体现的是那么的明显、尴尬。起初,就有过那么几个学生,当面听着你的课而在心里嘀咕着你是工农兵学员,没什么水平。有时甚至投来蔑视的目光,他们是在听着我的课和我的耐心辅导下考进了大学,而我却落了个费力不掏好,有寄人篱下之感。真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我在居住的小区广场休息,旁边坐着一个退休的老妪不知何因在那里牢骚满腹的谩骂,说他们单位的一个领导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没什么水平之类的一些粗话。因为我就是这么一个身份的人,赶快离他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听不见心不烦。可见,工农兵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多么的“臭名昭著”。多么的受人不待见。诋毁和诽谤在一些人的言行上具有多么可怕的攻击性。使人窒息,让人憋屈。吐沫星子能淹死人呀。我招谁惹谁了。

一个短时期的心情压抑后,我心境逐渐平和。_期间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学员,人数达百万之多,既然我们赶上了这个“茬”,既然历史决定了我们“学”不逢时,“生”不逢时,我们就应坦然地面对现实。不要一味哀叹命运弄人。当初我从武汉千里迢迢来到云南参加工作,后被推荐到了云南大学读书,在几百名青年中推荐出来,不就是命运女神对我的特别惠顾吗?我坚信,求学求知的路没有错。对种种偏见只能是一笑了之。随它去了。我甚至意识到:这是一种“嫉妒”心理呢?还是一种“仇视”心理,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不得而知,到现在我都没有找到答案。他们哪里知道,在这批人中已经出现了党和国家的领袖以及许多社会名流、专家教授。他们正在引领中国社会向更加美好的前程奋进呢。我不敢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我在国家的教育事业里,同样是与广大的同仁一起拼搏奋斗,做出内心无愧的贡献和奉献了我的才智。承受着不被一些人理解的心理压力,把大批的莘莘学子送进了知识的殿堂。在教育事业的行当里辛勤耕耘了近40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庆幸有一些考入北大清华的那几个懂得感恩,不忘老师培养的得力弟子还时常想起我的名字。有这样的一生足矣!

与_的大动荡相比,工农兵学员在历史上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今天,人们已不再提起工农兵学员,再过若干年,人们或许早已忘记曾经有过这一批被称为“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生。但愿一些人忘记“工农兵学员”这个曾经芳香,后来逐渐变臭了的残花败絮。而我,却不会忘记,也不愿忘记曾经有过的那段历史。

时光匆匆地流去,一晃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我们这些工农兵大学生都已是古稀之年,有的已去了天堂。但在母校云南大学面前,我们都还是孩子,非常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感念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激老师教会了我基本的知识体系。我始终认为母校是我求知的沃土,专业的滥觞。我怀念大学课堂里每一位和我们朝夕相处著书等身的专家教授和老师;我怀念大学资料室沙沙的翻书声;我怀念图书馆里面那知识的繁华;我怀念校庆之年师生其乐融融的热泪场景;我怀念大学校园里成片的银杏树,是那么的古老、耐看且具有历史感……今生与你结缘,从无后悔。校园里那座古老的钟声,仍在那里按照时间的规律咚咚的敲响。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

历史终归是历史,也已经是无法改动的了的,那些摆在那里的曾经、过往,正如工农兵大学生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敬一丹所说:“不管怎样,这是一段历史,趁着我们还没有忘记,记录下来吧,给我们的孩子”。

2021/4/14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8篇

文/于荷

说来惭愧,我是参加了三次高考,才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的。

1979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普通高考。那时,高考制度才恢复不久,考上大学一方面可以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方面又可以光宗耀祖。为了能考出好成绩,我从1978年春季便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将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争取能考出好成绩来。

不料,高考的结果我却以10分之差名落孙山,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失败的痛苦和落榜的羞愧,深深地折磨着我。在父亲的开导和鼓励下,我慢慢振作起来,决心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去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参加工作后,仍然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梦想,而是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便参加高考,圆我上大学的梦。1984年,我所在的企业有一个职工大学企业管理的名额,尽管报考的人很多,年轻气盛的我也毫不示弱地报了名,决心去争取一下,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上大学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地从我手中溜走了。

然而我并不灰心。痛定思痛,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温习中学的功课,时刻准备着。

机会终于又再次降临。1986年,企业又决定送两名职工去读电大经济管理专业。这消息对我来说可真是拨云见青天,我立即飞奔到厂教育中心报名应考。这次我是抱着雪耻、必胜的决心去迎考的。尽管有二三十人争这两个名额,但我对自己充满信心,“任凭风浪起,稳座钓鱼船”。

在对各科做了自查并找出复习重点之后,我便制订了一个复习计划,严格督促自己,聚精会神,抓紧时间,专心复习。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通过企业预考和成人高考,我终于在众多的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电大,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

一个秋季,我在一专业种植户那里品尝到了成熟的桔子。专业户说,现在从树上摘下吃正是时候,早了不好迟了也不好。我尝了一个,其味道果真与其它时候摘下的不同。那么生命的“味道”呢?创造的“味道”呢?我豁然开朗,要成功,不就是要把握住“正是时候”,也就是要把握住机会,使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吗?是的,谁能在生活中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 “正是时候”,谁就能更加清晰地望到成功的曙光,谁就拥有了高质量的生命。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19篇

有这么一句古话: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说的就是要未雨绸缪,做好事先的`准备。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所以,我们做什么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20篇

文/耿德馨

距离晚自习下课还有二十分钟,她从沙发上惊醒。

她穿上我的外套,夺门而出,边下楼边想:“孩子早出来了怎么办?她看不到我怎么办?她会生气吗?”到了校门口,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长舒了一口气。

很多家长已经到了,他们散乱地站在学校门口,像月光下的一盘大棋局。我的母亲,像一条鱼一样游了进去,熟练地找到平时的小圈子。

“你们家孩子平时都几点睡呀?”

“嗨”,一位爸爸把手环抱在胸前:“他有时2点才睡哩!”

另外两位母亲交换了一个眼色。一位母亲想起凌晨2点孩子屋里的灯光,却说:“他可没那么能学,一回家就睡下了。”

背后一阵喧哗,他们回头,一看是放学了。那位父亲的孩子已经走过来了,他像个胜利者似的挽起孩子,留下两位母亲用羡慕的眼光目送着父子两人离开。

校门口的家长越来越少,黯淡的灯光下伫立着两位母亲。那位母亲手动了动,我母亲仔细地辨认,发现她用手心暖着的,是一个橘子。我的母亲呆住了:“我怎么没想到给孩子带水果呢?”两人在初冬的风里瑟缩着,衣服褶皱中都充满寒气,但那个橘子一直是暖的。

“妈!说了多少遍了,我不喜欢橘子!”“可是……得补充维生素啊。”“我就是不喜欢吃!”

我走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母亲。

“今天学校里有开心的事吗?”“没有。”“有不开心的事吗?”“没有。”“那也很好呀!回去喝牛奶吗?”“随便。”“咦,你穿校服冷吗?”“妈,你以后能不能别穿睡衣跑出来?你穿了外套也能看出来,多丢人。”

校门口高高的钟楼,便是这样看着他们在自己脚下聚集,又看着他们如潮水般退去。他们为相遇而欢乐,他们为等待而凝视,他们想为自己孩子帮忙又不知从何帮起,他们想与孩子站在一起却被抱怨,他们与我们之间总有一道裂谷。

我的母亲回到家就躺到了床上,她冻坏了,但仍趴在床上,一边看着手机,一边拿着纸笔在一所又一所大学的名字上艰难地圈着画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她仿佛在认真地涂抹一大片缓缓转动的星空。

我有些愧疚。

开家长会的那个下午,我们几位同学低着头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有个同学如梦中惊醒般抬起来:“他们呢?”

“家长会开完了吧?”“他们走了!”“我妈也不等我!”

我们像一群小鸽子飞出笼子,沿着大路跑下去,跑过一丛一丛的冬青,跑过空旷的长廊,去追赶我们的父亲母亲。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21篇

用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杯子、模具,甚至髋关节、牙齿,或一些飞机零部件。那么,3D珠宝打印有没有市场呢?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在校女生,将其变成了现实。“想法一定要到位,我才会去付诸实践。”今年19岁的王寒,创业才一年多,就做出了年销售上百万元的佳绩。

“3D打印+珠宝”创业缘于一个灵感

如果不是大二的一次活动,王寒可能会像许多普通大学生一样,在校园里度过平平常常的几年然后毕业。

2013年8月,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组织活动去北京采风,参观“设计资源协作”展厅,那里有很多比较有创意的设计。正是这次活动,让学工业设计的王寒第一次体验到了3D打印技术,“当时就对这个技术特别感兴趣,我就在想,如何用这个概念来做一件具体的事情”。

随后的暑假里,她在武汉一家珠宝公司实习,出差各地参加展销活动时,了解到婚恋市场对珠宝的需求十分巨大。“能不能用3D技术打印珠宝?”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盘桓在她的脑海里,一股创业的.冲动推着她,想要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

王寒说:“当时我们学校就有创业园,能提供免费的办公地点。”2013年9月,她向学校提出了入驻申请。凭借独特的创业设计,王寒顺利地通过考试,入驻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一间平方米的办公室。“光有想法不行,还需要一个创业团队去实施。”2013年10月,王寒递交报告给学院,申请创建一个项目兴趣小组。在学院副院长方兴的推介下,她遇到了比自己高一届的同校学生郑佳,其后来成为公司的市场总监。在郑佳的介绍下,王寒还邀请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珠宝专业的杨定为设计师。

2014年1月,三个合伙人注册成立了武汉君珀珠宝有限公司。

做真正的私人定制“个性”就是卖点

创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还没起步,王寒就碰了壁。

一家实体珠宝店想与王寒的公司合作,向她借货去展示。因为是朋友介绍,王寒很信任对方,就没有签署借货合同。谁知,对方借走一批8万元的货后就不还了。“要知道,这可是我们多方筹措的几乎所有的本金。”

王寒没有因此放弃,小伙伴们重新调整公司规章制度,决定从产品上突破,走定制路线。“创业讲究一个跨界的思维,虽然珠宝是一个传统手工行业,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王寒说,传统品牌珠宝的样式和尺寸有局限性,而私人定制可以让想法天马行空,3D打印技术恰恰可以让想法轻易实现。

简单来说,3D珠宝打印就是将珠宝设计图变成现实的3D石膏模型,再由珠宝工匠往石膏模内注入熔化的金属,制作成独特的珠宝首饰。一些复杂的、镂空交叉结构能一次成型。“工期从设计到生产需要25天,若以后可以用3D打印机直接打印金属,就可以立等可取。这将是未来3D珠宝打印最理想的状态。”王寒对记者说。

对于市场上一些珠宝公司“现货空戒托+钻石=定制”的做法,王寒认为,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定制,“我们是完全‘从无到有’,满足客户对珠宝的个性化需求”。

正是因为可以按照客户提供的造型甚至想法制作珠宝首饰,2014年,王寒的公司销售额就超过百万元。君珀公司线下有实体展厅,设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将珠宝设计与高科技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另一方面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珠宝设计系合作,将手工技法优势融合进艺术珠宝中。“做一件事情前,一定要考虑可行性,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甚至未来几十年要走的路,都要想清楚。”王寒年纪虽小,处事却越来越老练。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22篇

文/李汝骠

我和老伴退休前都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在山西大学任教;女儿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完“博士后”,留校任教后晋升为教授,是教育部认定的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小儿子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是某通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管。同事们夸赞我们夫妻俩,不但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而且培养了三个出色的孩子,使他们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和老伴都干了一辈子教师工作,深知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更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十分注意身教,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记得有一年,我得了痢疾,住进了学校对面的职工医院。虽然人住进医院,心里还想着不能误课,就在病床上备好课,一到上课时间就去学校登台讲课。上完课就精疲力尽了,再回到医院治疗,直到病好出院,没误过一节课。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1981年,我父亲病危,家里拍来电报,但这时正值学生紧张的高考复习和预选阶段,为了不影响工作,我连夜赶出预选考题。第二封电报接踵而至,父亲病故了。我赶紧回到老家天津,料理好父亲后事,又急忙返回太原,忍着悲伤,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当时我家住宿条件差,我常带着儿女到办公室上晚自习,我备课、批改作业,他们写作业、预习和复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耳濡目染,他们的学业不断进步。在我们做家长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三个孩子先后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太原市优秀团员”、“太原市红花少年”。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良好的家风。“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以养德”。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他们热爱劳动,打土坯、打煤糕、挖菜窖、干家务。女儿的第一件毛衣是她节省的零花钱买下毛线织成的。1983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是穿着她母亲为她缝制的花格衣服走进大学的。小儿子也是常穿“大改小”的衣服。但孩子们买书是可以报销的。1981年大儿子考上太原师专生物系,我给他买了一本《辞海·生物分册》,他爱不释手,珍藏至今。1973年,学校推荐我到太原市教干校脱产学习,回校担任了我校第一届高中班语文教学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又参加了太原市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班业余学习。6年时间风雨无阻,从未缺过一节课。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是全班第一名。1982年被太原市教育局评为市教院唯一的优秀学员。1984年我毕业以后,又参加了北师大的函授学习。我老伴也通过艰苦自学,在50岁时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为退休后的写作、发表诗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0岁时读人大博士的大儿子感慨地说:“父母的好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前进的标杆,对我们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我家从2003年开始举办家庭春晚,坚持至今。正如小儿子所说:“每次家庭团聚都增加了继续前进的正能量,激发我们为实现梦想而再接再厉。”

教育贵于熏陶,好品行来源于耳濡目染的好家风,我们家培养了孩子们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使他们在成人成才的路上一路顺利前行。

大学小故事分享 第23篇

孙妍珊是澳门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2012级学生。自幼身患“脑瘫”,至今无法自如行动。幼年时更是为了学迈步付出过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累了就多坚持一会。”

也正因这种艰辛,将她打磨成了一个独立坚毅的女孩。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参加各种比赛,包括征文、演讲、英语配音、笔译比赛等,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她更看重体验这些比赛奇妙而紧张的过程和赛后总结所带来的`精神收获。

孙妍珊,这个来自澳门的身患脑瘫的小姑娘,如今已然可以自信地站在舞台上,为改善国内残疾人生活现状而满怀激情地演讲。她说,尽管我有肢体缺陷,但我坚信,一次次从跌倒中爬起,我可以和别人一样能真正地站起来。我期待着更富有挑战和机遇的将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