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的故事(必备12篇)

故事 0 33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1篇

另外,这座高台的竣工时间也不是公元前498年“堕三都”的前夕,早在公元前517年鲁昭公驱逐“三桓”的时候,季桓子之父季平子就曾在此负隅顽抗:

“堕三都”计划如果事先没有得到季桓子的首肯,公山狃的叛军冲入国都,季桓子能这么慷慨,把鲁定公接入自家私邸避难吗?不可能。

鲁国公室直辖的武装力量早在公元前562年就被季武子为首的“三桓”瓜分殆尽,在武子台上听从孔子指挥,反击公山狃的军队只能是季氏的家族私兵。由此可见“堕三都”计划得以付诸实施,为孔子做后盾的人应该是季桓子,而不是鲁定公

可是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更蹊跷了:拆毁三都的城墙堡垒,无异于在“三桓”的胳膊上扎刀剜肉,季桓子为什么要支持孔子这么做呢?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2篇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3篇

子西向楚昭王分析道,您要用孔子,可他并不是孤家寡人一个。门下众多弟子凝成一块儿就是个庞大的政治集团。颜回、子路、冉求、子贡……,孔门四科的翘楚随便使出哪位来,都是当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财政专家和外交家。

所幸孔子手里没有土地、人民和军队,他才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学问家、教育家。但凡他手里要有了封地,拉起一支私兵来,那可比书生练兵的湘军大统领曾国藩厉害多了!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4篇

就在季桓子对堕费渐萌内悔之意的时候,孔子门下出了一个叛徒。弟子公伯寮进言季桓子,揭穿了子路“堕三都”的真实目的:

得到公伯寮告密的消息,子服景伯向孔子示警:季桓子已然被公伯寮说动了,子路危矣!要保住子路的地位,继续推进“堕三都”计划,就必须惩治这个“犹大”。可子服景伯主动请缨,孔子却告诉他说,没用的,事之成败,不取决于公伯寮而取决于“命”。

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孔子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于冥冥之中的宿命,他口中的“命”并非天意,而是政治大势:夹谷之会,孔子向齐景公据理力争,为鲁国收复汶阳之田,结果却是帮季孙氏夺回了阳虎窃取的家产;拆毁费邑城墙,平定公山狃的叛乱,又让季孙氏重新成为了费邑之主。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5篇

一方面,鲁国自城濮战后便一直是晋国最忠实的盟友,即便晋国邲战失利,鲁国也未曾叛离。据《晋国史》的统计,春秋时期鲁国卿士入晋聘礼多达24次,为晋属诸侯之冠。晋国有所差遣,鲁国每役必从,每会必至。

而另一方面,鲁国又是齐国最重要的邻国,鲁国不降,齐景公无法打通进取中原的西南通道。公元前503年东方联盟刚刚建立,齐景公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国夏率军伐鲁。而鲁国则在次年的正月和二月接连发动对齐国的攻势以示回击。如果形势照此发展下去,齐、鲁两国可能会展开一场广日持久的消耗战。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6篇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但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7篇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8篇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9篇

《礼记·曾子问》提到孔、老会面的时候两人谈到了丧葬礼仪的问题,而《庄子》的若干篇目则说老子向孔子宣讲道的精义,令孔子有醍醐灌顶之感。儒、道两派后学对这场历史性会面的叙述抵牾如是,究竟谁更可信呢?

在作出判断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1993年郭店楚墓中出土了竹书《老子》三种,其中文字与传世的今本《道德经》有不小差别。

今本《道德经》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文字,简本写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今本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这段话,简本则干脆没有。

郭店楚墓的时代被考古界判定为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战国中期。据此,则简本《老子》的成书时间还要更早。简本与今本的文字差异显示,道家学派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礼乐仁义的激烈反对者,他与儒家学派对立应该有一个渐趋尖锐的过程。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10篇

孔子与老子会面的记载并不首见于《史记》。在道家后学所做的《庄子》一书中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孔子与老聃的会面。如果说对《庄子》的记载,我们还能以偏好寓言虚构来加以质疑的话,那么儒家后学所做的《礼记》一书中也同样写到了孔子与老子的会面,我们又该怎么去解释这个巧合呢?

可是我们都知道,今天流传下来的先秦诸子著作中伪作不在少数。《管子》、《商君书》并非管仲、商鞅所作,这已经成为历史学界的共识。但并没有人因此便去质疑管仲、商鞅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为什么到了老子这里,证伪的逻辑就变了呢?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是写到了“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可他并没有节引这五千言的原文,因此我们甚至无法判定司马迁说的那五千言是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道德经》。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11篇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起《论语》我们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老师带领着 一群学生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春游活动,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学生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 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_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 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 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渴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叔梁)纥与颜氏女_而生孔子”,“_”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_。传说在孔子 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壮 丁,即为孔子。

孔子世家的故事 第12篇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