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实用12篇)

报告 0 8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1篇

为此,结合欣赏教学“以听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发展听觉、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它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

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的生命本体能否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的作用,即“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的,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就特别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其基本主张为:“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音乐教学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要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发展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2.音乐教学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

参与原则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其基本涵义是:_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学生主体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是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同时,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融合原则

融合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所能提供的途径手段与方法,在音乐课程的某一方面内容或整个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音乐课程的其他方面内容,以及其它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进行教学,以便更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益,扩大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特征。

愉悦原则

愉悦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音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愉悦特点,组织与启发学生在良好的心情下参与音乐活动。使教学活动充满愉悦性又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

3.基本结构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提高能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作赏析、目标落实――达标检测、当堂反馈――拓展延伸、小结升华如图所示:

4.操作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

上课伊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师生相互问候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做好上课准备的一个暗号,所以必不可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的新课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却是通向赏析新作品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它能使学生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课题的及时呈现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此环节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

此阶段导入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故事导入法、情境图片视频导入法、启发谈话法、音乐导入法、预留悬念式导入法、开门见山式导入法、设问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

新作赏析、目标落实(约25分钟)

新作赏析、目标落实是音乐欣赏课中新授的重要环节。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新授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初次聆听、整体感知――分段赏析、走进音乐――再次聆听、体会内涵三个步骤。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现状;保定市音乐教育;音乐

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我随机采访了河北省保定市四个市区的多所国办小学对现阶段保定市国办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对有关部门制定音乐教学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市区音乐教师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对保定市音乐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保定市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各学校之间软件力量、硬件力量不均衡

自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发展,这对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同一市区内还是会出现学校软件、硬件差距较大的情况。学校学生人数大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相对情况下就比较好。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硬件设施较差对音乐课程的支持度也相对较低。虽然这一现状,在近几年不断的发生改善,但软硬件力量不均衡的情况还是难以避免。硬件设施对音乐教学很有帮助,有的学校近些年才新建的音乐教室,才有了专业的音乐活动,可是有的学校不仅有专业的音乐教室还有自己的音乐礼堂。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这音乐教学和学生的音乐素质。从音乐教师招聘情况来看,年轻的音乐教师对学校环境也有很大的要求,低端一些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年轻的音乐教师不愿意去工作。硬件设施建设不起来,师资力量也发展不起来,这对音乐教学甚至是其他的无疑是有着严重的制约性。

(二)音乐实践

新课改后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但在我市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对这一理念的体现相对较薄弱。在调查的众多教师反馈情况而得之,音乐教学的实践性不强是存在于各个学校的一种现状。音乐学习没有成果展示,从孩子心理塑造角度看来音乐表演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各类能力,实践展示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实践较少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发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音乐实践有助于改变家长对音乐传统观念的理解,重新认识音乐的好处,它不只是一个辅修学科,音乐学习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音乐价值理解的偏向性

二、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与支持的力度,合理调度音乐教师

针对各学校间软件与硬件硬件设施不均很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学校、教师等方面来说,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在财力还是物力上。对一些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组织建设新的教学场所,在校内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合理安排和布局校内基础设施状况。其次教育部门也应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将各区域之间教师资源整合,为教师资源薄弱地区派送优秀教师,同时也加强个区域教师之间的科研机会,有助于教学手段的提高,软件能力的提升。学校本身也可通过一系列活动自筹资金来完善学校的内部的硬件设施状况。

(二)音乐实践

对于青少年音乐实践来说,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在重大节日中举办特色的音乐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节日意义的理解。从市区来讲,各学校之间加强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可以举办市区间的友谊活动,展示自我风采。从河北省来说定期举办大型文艺比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家长的保守思想,让家长明白现如今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仅仅学习知识是不行的。从国家来讲,举办专业的音乐艺术类比赛,从各省事选拔出优秀人才,在发现人才的同时也是对音乐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宣传

(三)重新认识音乐学科

家长对音乐学科认识的偏差性,来自于早些年对艺术的认知,教育观念老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根深蒂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技能培训,培训技能的同时也应是各项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的有益方式,加强教师素质能力培养加强音乐学科建设是达到二者有机结合的关键点。现如今音乐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并未的到宣传,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讲,第一要加强学生家长与音乐教师之间的沟通;第二要定期举办音乐活动,只有家长看到了孩子外在素质因为音乐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他才会认可音乐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从教师角度来讲要把握好音乐与素质的连接,有效的运用音乐素质教学提升孩子的内在素质。

三、结语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 音乐教学 教学目标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在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作为培养高中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高中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作为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效果。只有在充分考虑高中生学习能力及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音乐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明确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保证,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极为有利。

一、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根据美国布鲁姆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对于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在充分考虑下述领域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及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都会以外在的行为进行表现,通过观察高中生的行为,可以对高中生理解音乐知识的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后续的音乐教学,而这也为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能够使音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生了改变,高中音乐教学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相应的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也应得到相应的提升,以使高中音乐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而这也是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之一,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音节教学工作。

二、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一)内容设计

这里的内容设计是指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内容,也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计,以使高中音乐教学能够分阶段进行,进而明确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流程。在小学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进行相应的提升,并以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为前提,适当的提高音乐教学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确保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在对“音乐风格”这节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高中音乐教师应选择适宜的音乐作为教学材料,如《二泉映月》、《怒放的生命》等,并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以使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目标的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材料,制定科学的教学程序,据此提升高中音乐教学的结构性与层次性,从而确保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二)难度设计

难度设计是指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难度,这直接影响着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不同高中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导致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面考虑每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针对这种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的难度应在考虑全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音乐教学目标的整体难度进行设计,但对高中音乐阶段性教学目标进行模糊化设计,以便在此基础上对开展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进行设计。而对阶段性教学工作的框架,可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设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对阶段性教学计划进行改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知识,从而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核心设计

核心设计是指高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音乐知识,而这也代表高中音乐教学的核心是音乐。从当前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高中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并没有体现音乐在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对音乐知识没有做到全面教学,导致学生对音乐一知半解。音乐知识不仅仅是指五线谱、唱法、合唱等知识点,还包括中外音乐史、器乐、和声学、曲式学等内容,在设计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可选择上述音乐知识中的任何一点作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音乐性,以此拓宽学生的音乐知R面。

(四)主体设计

主体设计是指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然而,随着新课标的执行,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渐取代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逐渐成为了高中音乐教学的重心,而教师由过去主导音乐教学工作,逐渐变成了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基于对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设计,突出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以便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高中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引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并依此为基础,依据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对高中音乐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可以为高中音乐教学材料和内容的选择奠定基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依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可以使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得到科学的引导,不仅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极为有利,而这也为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依据。

(二)有利于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是对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的体现,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又为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应对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和明确,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而实现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增强,而这也为高中生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其它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5篇

一、小学音乐课教学对象

小学是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他们对于乐理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热情,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渠道,因此课堂一定要以孩子们作为学习的中心,课堂更应以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作为重要的舞台,课堂同时还需要以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同时也能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回忆。

三、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课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认识音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修养。

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只有通过本首歌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教师在工作上的艰辛,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情,从而热爱教师,同时也能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和劳动。

(一)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发展的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协调,课堂教学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学生从不会学,然后到主动去学,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来。

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表演,然后创设一些情境,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比如在讲授《小袋鼠》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歌曲中小袋鼠生动活泼的形象,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可以用更加跳跃的音色进行表现音乐。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学生戴着袋鼠头进行表演,教师也可能真正参与到其中,当扮演了“袋鼠妈妈”,问学生:“妈妈,你辛苦了,有哪些小袋鼠愿意摘果子给“妈妈”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争着去表演,教师也可以将小袋鼠的头饰发给同学生,从而告诉一些没有拿到头饰的同学,让他们可以去帮“妈妈”去摘果子,但是不是能离开妈妈的袋子,那么就在家里面唱着歌,一起等待家人回来吧!”于是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特别温馨和甜蜜。

(二)进行有效的提问

音乐课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只有提高评价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课堂提高是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必然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部分。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设疑、激趣、引思和传授的积累,它使教师、学生和教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钥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适当地提高,可以使整个课堂能够在知识与当堂的内容上可以有效地进行衔接。要想了解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去接受更多的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回答,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方面的理解,同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及时地纠正和点拨。同时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高一些面向全体学生,在满足基础好的学生,同时也能兼顾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意见。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6篇

·嘉兴市林会国特级教师工作室“携手农村”送教活动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新阳街小学校增设口琴课

·江苏教育频道“欢乐全省行”走进扬中市实验小学

·2015年第17届波兰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卢思嘉 欧洲之旅专题音乐会

·天目琴行与郎朗同台“快乐小琴童”甄选活动在杭启动

·演出推荐 12月13日谭盾与丹尼尔·霍普

·2014年世界音乐学院排名

·让葫芦丝吹出学生的音乐自信

·2015艺考改革资讯

简讯:

杭州市凯旋教育集团2014学年音乐大组教研活动

12月17日上午,由景华小学承办的杭州凯旋教育集团2014学年音乐大组教研活动如期在景小的音乐教室拉开了帷幕。本次来参加活动的都是集团内五所学校的音乐老师,同时还邀请到了音乐教研员俞鑫红老师,和远道而来的贵客——贵州的音乐教师。

本次开展的集团音乐大组活动,主题是“启迪智慧润泽心灵”。活动分四个环节进行。首先,在景小方卫成副校长隆重而又简短的开场致辞后,进入了第一环节:由2年教龄的马海燕老师执教音乐展示课《蜗牛和黄鹂鸟》。整节课马老师教学语态热情、活泼,富有感染力,通过黄鹂鸟歌唱旋律、为蜗牛加油突破重难点,歌词大填充等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积极性。接着,由音乐杨敏老师进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果汇报,向大家汇报近年来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情况。第三环节是分别由获得市级荣誉的竹笛社团和小歌手社团带来的视频介绍和动态展示。第四环节是议课交流和专家点评环节。在大组组长汤雪霏老师的组织下,大家进行了激烈的交流研讨,研讨充实而高效,大家通过互动交流,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7篇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

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因此,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尤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体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高慎英、刘良华著.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8篇

音乐教育对于整个音乐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范畴,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存在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以及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音乐教育;基本范畴;问题

一、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定义

音乐学可以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应用音乐学,而音乐教育学科是属于应用教育学的范畴。应用教育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相隶属于应用教育学的音乐教育学也加体现了它作为实践性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际的学科。同时我们可以把音乐教育学视为一个教育学和音乐学相交叉的学科,这种观点是在学界是普遍能接受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的领域中,表现了其集艺术教育、美育以及人的文化教育于一身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可以得知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这个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传承音乐文化,它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又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四类。这四种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都不相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师范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为目标的;专业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研究这样的专门从事音乐的人才;社会音乐教育是指一些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在少年宫、文化馆等地方举办的音乐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

王安国曾经就提出过音乐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有待于完善。其具体的表述是:一,普通学校这种类型中的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定位的理论根据不够充分,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两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都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上面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偏离与差距。三是教学设施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所要求学校应具备的资源极不匹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当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现在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确实为个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这样的理念却忽视了音乐学科教育的整体性,忽视了音乐艺术它是一种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系统性和包含了一定技能性,如果说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审美教育。而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动性,那么也会陷让音乐教入如一潭死水的困境。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体系统的注入,又要注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整体性。

2.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崇西的心态,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嗤之以鼻,对西方音乐的大力推崇。这种心态对于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严重有害的,所以必须摒弃。的确,音乐无国界,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华,但是音乐是相通的也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的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存在具有合理性,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崇尚西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中优秀的思想和模式也应当继承和发扬。面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以包容的心态,对西方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加以学习和吸收,对于我国传统的精华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

3.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界出现了不谈教育,耻谈教育的怪现象。本该处在音乐文化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教育却处在了最底层。我们知道,要想把歌曲演唱好、演奏好、伴奏好以及创作好,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整个音乐文化并不是单独分离的个体,他们是彼此相联系、相渗透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应当重视音乐教育起来。

三、结语

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它在音乐领域是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以及消除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只有这样音乐教育的改革才能落实。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9篇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

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和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一)基础性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和《声乐》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实质和教学目标都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不同的提法,相比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涵盖更为丰富,但并不要求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纵向深入发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方面横向拓展,只要求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直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构成还是从教学要求的深度来说,高师声乐教学都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点。

(二)综合性

基础性特征指的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深度,而综合性是指高师声乐教学的广度。根据《声乐》教学指导纲要,高师声乐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包括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从歌唱器官、发声与共鸣、声区,到歌唱的心理、人声的声部以及声乐作品的体裁这些基本理论;从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起音到稳定喉头、调节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具体歌唱实践;还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表达歌曲内容和意境的二度创作,与伴奏的协作,甚至是自弹自唱的艺术再现能力都成为声乐教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为了保护和延长歌唱周期,高师声乐教学应包括科学用嗓和艺术嗓音保健知识,还要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而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3]的基本理念,高师声乐教学也应该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连贯,突出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加强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既弘扬民族音乐,也要尝试精彩纷呈的世界音乐。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通过高师声乐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4]。同时在高师声乐教学期间,还要求学生“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5],以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6]的基本理念。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一定水平的艺术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辅导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驾驭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要会唱,还要会教,能登上一般的舞台,但更要站好学校的讲台。

(四)创新性

“高等教育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7],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高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同样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而变化,拥有了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同样继承了这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特性。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的音乐技术、元素和形式不断涌现,高师声乐教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研究这些新兴事物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现状分析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其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弘扬民族音乐、推进多元化进程的指导方针,现行的《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以及“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8]等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也指明了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必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9]。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包括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构成即曲目设置来实现。然而,在这一多元化进程的背景之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曲目设置专业化

以多数高师音乐院校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声乐曲选集》和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为例,其选曲均带有高难度、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点,过于追求难度性和技巧性。而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只需要教师去范唱或教会学生演唱一些难度较小的歌曲,所以这样过于专业化的曲目设置常常会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曲目类型单一化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美声或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为主,而且是一些适用于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很少有齐唱、合唱、重唱等其他集体性演唱形式的曲目。”[10]而现实中,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岗位后,在课堂教学中绝不仅仅只接触到独唱这一种歌唱形式,而是合唱、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存。在课堂教学之外,基础音乐教师还参与、组织和指导大量的课外音乐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集体性演唱类型的现实意义可能会大大超过独唱这种单一个体演唱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曲目设置类型单一化现状与丰富多彩的基础音乐课堂极不相符。

(三)曲目设置范围较窄

在对高师常用的声乐教材的曲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其涵盖面较为狭窄,仅仅只包含了美声、民族两大类型的一些曲目。中国作品中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如戏曲、曲艺的涉及少之又少,外国作品中欧洲歌剧和经典艺术歌曲占据主要部分,而琳琅满目的、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地区等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却收录甚少,流行音乐方面更是几近空白。2008年2月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11]。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1段。基础音乐教育这一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范围较窄的现状。这样的现状既不能满足高师声乐课堂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与基础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相接轨。

三、提出曲目设置多元化的思路

(一)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

为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基础性的特点,在曲目设置过程中,要切合实际,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深入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具体情况。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的多元化描述,在教材内容编写建议中,提出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中外作品的比例要适当等具体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素养大多弱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曲目设置难度的降低可以让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二)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需要,借鉴音乐剧中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在设置曲目时,应该打破单一的独唱形式,增加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类型的曲目。这样的改进既可丰富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多种演唱类型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沿用传统教材曲目时,也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曲目,灵活使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中,教师问卷突出了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包括了公开出版的通用教材、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

(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

“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言,它最好是植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中”[12]。高师音乐教学曲目设置还应该充分体现基础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要充分挖掘国内多民族、多形式、多类别的声乐作品,尤其要增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内容,包括各种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使高师声乐教材的内容更广泛、更切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外国作品曲目选择上应该范围更广,充分汲取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交流。音乐剧中优秀经典唱段的纳入更是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四)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声乐教学的进度一般为每学期学生需精唱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这样的进度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远远不够,而且曲目的范围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受学生自身声乐演唱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多元化。例如,中小学音乐课本授课曲目中包括的《斗牛士之歌》选自比才的歌剧《卡门》,是男中、低音的演唱曲目,如果高师学生自身是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接触到这首作品。但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又必须要对这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造成了知识的盲点。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建议设置声乐教学欣赏曲库,把基础音乐教育课本中涉及的声乐作品放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了解。欣赏曲库的建设可以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本配套材料衔接,也可由专人搜集整理,以校园网上传或互联网云盘分享的形式来存储和使用。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反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也呼应了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形势和需求。通过高师声乐教学曲目多元化设置,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曲目设置上的一系列问题,为声乐教学创造基础条件,使得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能够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质,体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教体艺[2004]12号.

〔2〕〔4〕〔5〕〔8〕教育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附件.教体艺厅〔2006〕12号.

〔3〕〔6〕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人民音乐,2006,(8):60-62.

〔1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J],教体艺厅[2008]2号.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11篇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的双重性以培养研究生(硕士)为对象的高层次专业钢琴教师,以及以培养本科生(学士)为对象的一般普及型钢琴教师为主要目的的成人高等音乐教育,与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在诸多问题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除与其同样要严格而系统地训练扎实的演奏技术基本功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让学生懂得钢琴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对钢琴文献的更为全面的、双重的认识和了解:即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对作品的内容和技术分析等演奏教学所需要的工作同时,还随时都要将这些内容落脚到以教学为目的的理论和方法上,对钢琴文献如何正确地转化成教材使用上。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侧重于教学理论,又要强调演奏实践与教学理论并行。演奏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教学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并不等于一个好的钢琴教师,他必须有一个转换过程,或者说要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而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就是要两者同时并举,如此对教师的要求,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或是否承认,实际要比单纯钢琴演奏专业教学要更高、更严,知识面要更广。观其教学成果,是教会学生在训练中不仅要掌握演奏技术,使其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还要掌握一套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既教会学生能演奏好不同作品,还要学会将这些作品正确地转换成教学中的教材使用,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演奏能力,又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这应该就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教师的作用与任务。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懂得钢琴教学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亦既教学规律)钢琴教学,就是要解决钢琴这门专业的“教”与“学”这对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整个教学过程至始至终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完成的。同样,钢琴的“教”与“学”这对矛盾也存在着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谓普遍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见、普遍存在并预知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所谓特殊性,主要是不同学生因自身的种种原因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是无法预知的。必须指出的是,特殊性的矛盾是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有着它的必然性,固而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尽可能多地概括典型规律中的特殊现象的必要性。在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亦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地明确这既是学生掌握演奏技术的过程,也是他学习与领会教学方法和要领,熟悉、积累教材以及如何使用教材的过程。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引导。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报告 第12篇

关键词:乐感;教学策略;小学音乐

音乐乐感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什么是乐感?简单地说,乐感就是人们对“音乐的感觉”。音乐的乐感包括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结构感、和声感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感知,更要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无论是直觉体验还是概念链接,无论是音乐表现还是创编应用,都有助于学生的乐感的形成。

一、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是以“听觉”为中心,辅之以其他相关的感知,如视觉、触觉、动觉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音乐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而音乐感知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音乐的形式与音乐结构的辨别力,如节奏、和声、织体、调性、调式等。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尤其要加强他们的听觉训练。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就必须倾听音乐。音乐的倾听包括音准的听辨、节奏的听辨、旋律的听辨、音色的听辨等。为了助推学生的听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谱、动画、舞蹈等加入其中,从而助推学生将听觉与视觉、动觉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学生的乐感。比如,在教学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欣赏,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乐器,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立体性的感受与体验,认识到每一种乐器(小提琴、大管、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不同的音色。接着,让学生以表情和动作将各种声音赋予不同的形象、角色等。比如,有的学生在深入感悟后提出:“我发现在这首乐曲中,用各种乐器模仿展现不同的动物声音,给人惟妙惟肖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我觉得这首乐曲展现了彼得和狼战斗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笔者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音乐剧活动,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投入音乐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感知能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形象,通过声音形象能强化学生对角色性格特征的认知,进而助推学生理解交响童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换言之,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能交织音乐知识,而且能绕开相关音乐知识直接生成学生的乐感。

二、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

培养学生的乐感,离不开学生的音乐感知。而升华学生的乐感,一定离不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包括形式认知和内容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应采用灌输的方式,而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旋律线”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旋律线是与音乐的调式、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旋律线,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力。比如,在教学《蒲公英》这首曲子时,由于歌曲的前两句旋律非常相似,因此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笔者画出两条旋律线,其中一条旋律线向上走,另一条旋律线向下落。这样的旋律线,不仅能让学生把握音乐形式,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联想,把握相关的音乐学习内容。如有学生说:“向上走的线表示‘风儿吹’,向下走的线表示‘打瞌睡’。”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自然知道了节奏的高低起伏,在演唱“风儿吹”时就显得喜悦、高兴,在演唱“打瞌睡”时就显得轻柔、安宁。当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后,自然能完美地用声音进行表现。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当指向他们的直觉体验。”借助音乐知识,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与体验音乐,升华他们的乐感,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引领学生的音乐创造

培养学生的乐感,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建构与创造。小学音乐教学要致力于打造富有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创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不是指那种狭义地对音乐作品的创造,而是指对音乐作品的一种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儿童拥有本能的缪斯天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是用动作来表现与创造的。动作,往往凝聚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想象。比如,在教学《雁儿飞》这首歌曲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雁儿不同的飞翔姿态(“张开双臂自由地翱翔”“双手交叉来回地盘旋”“身体倾斜地改变方向”等)。尽管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经过学生的身体表现,就形成了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音乐表现,展示了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场景。通过对音乐动作的创造性表现,学生从中获得了奇妙的感受,音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延伸与拓展。音乐创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发散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不同的学生创造力不同,因此笔者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和想象力不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他们就能互动交流,从对方的身上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四、拓展学生的音乐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扩展的、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开展自主活动。这样,学生的乐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知道他们对哪些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然后设置相应的主题,引导他们开展课后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赏析和创造力。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忆江南》这首音乐作品后,对江南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后自主探究的活动之中,上网寻找其他展现江南风情的音乐作品,并和父母一起欣赏、讨论对江南丝竹的看法。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倾听,有能力的家长还给孩子演示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在和家长探讨后,学生总结出了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认为它们婉约悠扬,体现出了水乡人的柔情。还有学生将这些作品和蒙古族音乐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旋律上有鲜明的不同。“家庭音乐会”的亲子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乐感,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构筑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赏析音乐作品,并说一说自己获得了哪些赏析感受。在社区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元宵节、社区的春节联欢晚会中,表演自己设计的音乐节目。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更开放的空间,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机械而枯燥的模仿,应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积极创造。培育学生的乐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音乐的感知、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创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乐感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左铨懿.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2):86-8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