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20篇)

故事 0 15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篇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半信半疑,终于鼓起勇气跳出了井底。

青蛙跳呀跳,它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只见这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马路上人来人往,龙川流不息。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柏油马路上,热得青蛙喘不过气来。正在这时,一张大网从天而降,将青蛙牢牢地网住,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好奇地望着它。青蛙心想:“这下我可死定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被扔进油锅,成为别人的盘中餐,青蛙吓得直发抖,不由得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青蛙听见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它睁开眼睛一看,眼前是一片翠绿的池塘,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青蛙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只见小男孩不慌不忙地拉开网子,小心翼翼地将青蛙放进了池塘里,自言自语地说:“小青蛙,这里才是你真正的家。”

从此以后,青蛙就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它和乌龟做邻居,和鱼儿做游戏,快快乐乐每一天!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2篇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寓言两则》中的《坐井观天》第二课时。这篇寓言通过给孩子们讲述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生动有趣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基本上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有恨强的吸引力,易引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复习生字词语,积累语言。

2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 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 、情感目标:结合实际,体会青蛙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错 误。培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二)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重点是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读书”的作用,通过朗读这些段落了解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天有多大,为什么看法会不同,并感受语言的美。

2、难点是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课标指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注重阅读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独特的情感体验。故我将本课时的重点定在了阅读中获取人文性目标,懂得看事物要全面。

二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领悟情感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坐井观天》的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读、指名读、评读等。在朗读中入情入境,抓重点词语来体会情感,读好对话。

2、谈话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等的首席”,教师在运用谈话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儿童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讲读法

教师运用讲读法能点破难点,说清关键。我在运用这种教法的过程中注重抓重点,少讲、精讲,并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在讲述的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4、自主学习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思考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从中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学生不仅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更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我指导学生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动手实践等方法,来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从读中感悟道理,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复习课文,整体感知——细读感悟——演读入境——揭示寓意——拓展延伸几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一课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 )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那谁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所知道的事情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用完整的句子表达)

那青蛙和小鸟都说天有多大呢?为什么它们看到的天会不同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提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整体感知)

(三 )细读感悟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品读重点段落:

①感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意思,然后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c 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d分角色朗读。

e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f 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g 围绕上面的问题学生**读课文。

H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I分小组朗读(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② 感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 **读,边读边思考:

小鸟和青蛙都笑了,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

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b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四 )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表演。

(五 )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揭示寓意,突破难点。用4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1、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2、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青蛙为什么会错?4、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教育?

(六)拓展延伸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编写第四次对话,并**读一读。

(这个设计来源于课文,又跳出课文,既巩固深化课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与学的辅助**,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清课文思路、突出学习重点的目的。故板书设计要求简单扼要,同步延伸,形象主观和优美规范。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20、坐井观天

启示: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3篇

改写坐井观天寓言故事

第一篇:续写坐井观天 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奋力一跳,从井底跳出来,眼前一亮,哇,原来天真的好大。青蛙红着脸说:对不起小鸟,我应该相信你说的话。小鸟说:没关系。青蛙说:我听别的青蛙说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池塘,咱们一块儿去那里吧。青蛙和小鸟成为了好朋友。青蛙想:井里太小了,我再也不回井里了。从此青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篇:续写坐井观天 这一天,青蛙坐在井底没事干,又抬头看见了像井口一样大的天,想起了那天,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心想:如果,我跳出井口不就知道天到地有多大了吗!于是,青蛙前腿一伸,后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

青蛙来到井口外面,看见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清清的小河、茂密的树林,听到了树叶在沙沙地说悄悄话,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妈妈,小河在哗哗地唱歌,青蛙看着这一切吃惊极了!

这时,小鸟飞了过来,青蛙看见,急忙叫道:小鸟,小鸟。小鸟听见喊声,往下一看,原来是那只井底之蛙,小鸟飞到青蛙旁边。青蛙看着小鸟,不好意思地说:小鸟,你说天无边无际是对的,原来我住在井底,以为天只有井口大,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是这样大,这样美丽!小鸟笑着说:只要你亲近大自然,就能增长许多见识,知道许多知识。

从此,青蛙就在池塘里安家落户了,过着快乐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生活。

第三篇:续写坐井观天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

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天原来这么宽广啊!大地也这么宽广啊!青蛙还看到了高高的大树、青青的草地和五颜六色的鲜花,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还有一望无际的农田、川流不息的大河

小鸟问青蛙:你还愿意回到井里吗?青蛙红着脸说:我不愿意。因为井里的世界太小,外面的世界宽广。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4篇

There is a frog. He lives in a well and he never goes out of the well. He thinks the sky is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One day a crow comes to the well. He sees the frog and says, _Frog, let's have a talk._ Then the frog asks, _Where are you from?_ _I fly from the sky,_ the crow says. The frog feels surprised and says, _The sky is only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How do you fly from the sky?_

The crow says, _The sky is very big. You always stay in the well, so you don't know the world is big._

The frog says, _I don't believe._ But the crow says, _You can come out and have a look by yourself._

So the frog comes out from the well. He is very surprised. How big the world is!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阅读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1)

——续写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的作文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5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 )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台。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6篇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课堂上,我经过直观、形象的多**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经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十分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

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教学重点段时,我让学生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不一样观点:天仅有井口那么大、天无边无际,让学生找出它们提出不一样观点的理由,并进行朗读。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大话、无边无际、遥远”等几个新词语的意思。经过摆观点、找句子,学生一下子分清谁对谁错。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青蛙产生错误观点的原由,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经过用手做成的望远镜开天花板,你能看见多大?上课时,这个简单的实验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同时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书卷起来只看到一点点地方的原因,由此学生也能明白青蛙产生错误的原因是:长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闭挡住了它的视线,所以青蛙认为天仅有井口那么大。最终,我让学生展开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本课存在的问题:

1、时间的分配有些失调,前松后紧。

2、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认读,有些词语能够在这个环节中理解意思。虽然读的形式比较多,可是学生的朗读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7篇

There is a frog. He lives in a well and he never goes out of the well. He thinks the sky is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One day a crow comes to the well. He sees the frog and says, _Frog, let's have a talk._ Then the frog asks, _Where are you from?_ _I fly from the sky,_ the crow says. The frog feels surprised and says, _The sky is only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How do you fly from the sky?_

The crow says, _The sky is very big. You always stay in the well, so you don't know the world is big._

The frog says, _I don't believe._ But the crow says, _You can come out and have a look by yourself._

So the frog comes out from the well. He is very surprised. How big the world is!

最新范文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8篇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果然跳出了井口。

它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地面上。它不仅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还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和壮观的城市。

青蛙委屈地说:“小鸟,谢谢你!你让我看见了井口外美丽的视野。”

小鸟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小鸟就拍拍翅膀,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去了。

青蛙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小公园里热闹极了。有的人在荡秋千,有的人在滑滑梯,还有的人在跳绳。青蛙心里想:这么美的场面,早知道早点听小鸟的话了!

青蛙又走着走着,走到了海边。海边有贝壳,海螺,小鱼,海鸥……还有天然色的大海和金黄色的沙滩,简直水天一色!

就这样,青蛙走过了公园,大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城市…

青蛙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它自言自语地说:“唉!我都快走过前世纪了,但是我觉得家才最温暖的,家才是生活的天堂。”青蛙就这样回家去了。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9篇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联系插图,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猜生字的意思。如“观”“答”“别”“弄”等字可用此种方法;再看插图理解,例如“观”(看的意思),图中指谁坐在井底观天?(青蛙)又如“沿”,可以通过插图“井沿”理解。最后用检验字义。

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义-看图解义-证义”是理解字义的一种好方法。

2.初读课文,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说出图意:

(1)小鸟站在井沿上,望着井底。

(2)小鸟和青蛙在谈话。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小鸟和青蛙在说些什么?

“轻声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观察插图”,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读回答”,这是第二次的读,既理解内容,又能概括主要内容。

3.角色朗读,辨别是非,揭示寓意。这篇寓言以话为主,引导学生同桌和分组分角色有表情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语气。再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为了“天的大和小”)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鸟说的对,从“飞了一百多里”看出;青蛙不对,从“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出)然后讨论:青蛙错在哪里?(错在它生活在井底,看到的地方很小(有限),人家告诉它,它听不进去(很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最后讨论:你读了这篇寓言想到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所见有限,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所见很广),这是不对的)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辨别是非,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揭示寓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识字、朗读、理解到揭示寓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0篇

坐井观天(zuò、jǐng、guān、tiān)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

【汉字】坐井观天

【拼音】zuò、jǐng、guān、tiān

【注音】、ㄗㄨㄛˋ、ㄐㄧㄥˇ、ㄍㄨㄢ、ㄊㄧㄢ

【英译】Limited、outlook

【释义】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其实“坐”字有好多意思。比如:

1、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体重。

2、乘,搭:~车。~船。

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4、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5、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6、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7、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而恰恰在“坐井观天”中的“坐”不是“坐在”的“坐”的意思。(臀部放在物体上**体重)。此中的“坐”是“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这个解释。所以“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是:长期停留在井里看天。而不是坐在井里看天!

成语典故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古文

原文: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翻译: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古文引用

不说世界之上,就论**境内,比泰山更高的,也是很多很多。并非古人坐井观天,胡说瞎道,实因八仙撮山塞海,到了收回泰山之时,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许多,剩在海中。(清·小说·八仙得道(下))

去不得,去不得。”鼠怪道:“我坐井观天,哪知天之高大?从来生长社中,只知耗些官廪,哪晓得异乡别里,有这许多胜览。万望老狐携带他方走走。(清·小说·东度记(下))

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再得往南中经游半壁,广广闻见,也是好的。况以舌耕得他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上))

老君笑道:“你等打量这葫芦儿容不得一个人吗?这真是可谓坐井观天了。”因命李玄把葫芦放下,口子朝外,着他闭上两眼向口子大步走去,走过三步方许开眼。(清·小说·八仙得道(上))

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义。如坐井观天,彼自以为所见之尽。盖窟在井里,所见自以为足;及到井上,又却寻头不着。宁可理会不得,却自无病。人杰。(北宋·语录·朱子语类(简体字版))

井观天造句

1、坐井观天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增长见识,不能坐井观天。

3、这是坐井观天的看法,不值得重视。

4、坐井观天是不可取的。

5、整天呆在这个小工厂里,无异于坐井观天。

6、这种坐井观天的看法,纯粹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7、我从小就住在乡下,坐井观天,没啥见识。

8、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分析,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样坐井观天。

9、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不能坐井观天。

10、我这点见解纯粹是坐井观天,不足掛齿。

11、要认真读书,学多点知识,长大就不会坐井观天。

12、青蛙坐井观天,所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13、透过网路看世界,让我们不再坐井观天,自以为是。

14、我所以常去旅游,就是要增广见闻,避免坐井观天。

15、看事情要宏观,坐井观天是不行的。

16、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是反对**的人的通病。

17、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不能坐井观天。

18、世界大得很,我们可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了不起。

19、现代人就是要放眼世界,怎能闭关自守,坐井观天?

20、我们天天住在乡下,犹如坐井观天一般,外边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

21、他自认为了不起,常用坐井观天来讽刺别人。

22、原来以为我们的规划够先进的了,去外地参观访问,才知道我们以前是坐井观天。

23、坐井观天有如窥豹一斑。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3)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范文5份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1篇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人想:这么冷的天,我绝不能离开火堆,不然我会被冻死的,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结果都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熄灭。

另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得去捡柴,从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简要分析]三个火堆,三个群体,在同样寒冷的冬天里,为什么有的被冻死,有的群体却能让生命延续,看了这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不是吗?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人利益,他们办事物选择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和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力量削弱,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第一、二个火堆和群体,它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捡柴,要么是只知捡柴,不知烤火,不管是那一种状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有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想一想,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道烤火,不去捡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第二个群体,只知捡柴,不知道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两个群体的做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既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2篇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本节课围绕识字写字和学习课文两大环节进行了教学,这堂课总的来说,还不错。准备非常充分:教具的制作非常用心;课堂调控得很好;师生互动很融洽;教学各个环节衔接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表达很清楚明了;板书设计很合理。尤其是生字的教学,很扎实,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还会学会了正确书写。学习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前两次对话在阅读、感悟方面学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次对话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有点仓促,感觉不完美。课文拓展“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的、想到的。”学生回答的很单一,语言表达单一,语言表达不完整,需要长期积累。在指导阅读上还存在一些欠缺,如: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经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教学中,没有做到细致的指导,整个课堂显得有点失色。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3篇

坐井观天(zuò jǐng guān tiān)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

【汉字】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ㄐㄧㄥˇ ㄍㄨㄢ ㄊㄧㄢ

【英译】Limited outlook

【释义】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其实“坐”字有好多意思。比如:

1、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支持体重。

2、乘,搭:~车。~船。

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4、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5、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6、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7、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而恰恰在“坐井观天”中的“坐”不是“坐在”的“坐”的意思。(臀部放在物体上支持体重)。

成语典故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4篇

青蛙听小鸟说井口外面的世界很大,青蛙半信半疑,它为了找出正确的答案,它努力的跳出了井口。

青蛙抬头看见了红红的太阳,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好舒服,他看见天边的云彩随风飘动,形状多样,再看一看远处连绵不断的山,绿油油的好像巨大的纱帐,好美呀!山脚下有一片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各种各样,青青的小草充满了活力,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游戏,小鸟在枝头欢快的唱歌,这么美好的世界。我为什么不早点跳出来。青蛙看着无边无际的天,心想:我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5)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5篇

原文: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坐井观天翻译: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古文引用

不说世界之上,就论中国境内,比泰山更高的,也是很多很多。并非古人坐井观天,胡说瞎道,实因八仙撮山塞海,到了收回泰山之时,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许多,剩在海中。(清·小说·八仙得道(下))

去不得,去不得。”鼠怪道:“我坐井观天,哪知天之高大?从来生长社中,只知耗些官廪,哪晓得异乡别里,有这许多胜览。万望老狐携带他方走走。(清·小说·东度记(下))

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再得往南中经游半壁,广广闻见,也是好的。况以舌耕得他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上))

老君笑道:“你等打量这葫芦儿容不得一个人吗?这真是可谓坐井观天了。”因命李玄把葫芦放下,口子朝外,着他闭上两眼向口子大步走去,走过三步方许开眼。(清·小说·八仙得道(上))

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义。如坐井观天,彼自以为所见之尽。盖窟在井里,所见自以为足;及到井上,又却寻头不着。宁可理会不得,却自无病。人杰。(北宋·语录·朱子语类(简体字版))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6篇

There is a frog. He lives in a well and he never goes out of the well. He thinks the sky is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One day a crow comes to the well. He sees the frog and says, ”Frog, let's have a talk.“ Then the frog asks, ”Where are you from?“ ”I fly from the sky,“ the crow says. The frog feels surprised and says, ”The sky is only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 How do you fly from the sky?“

The crow says, ”The sky is very big. You always stay in the well, so you don't know the world is big.“

The frog says, ”I don't believe.“ But the crow says, ”You can come out and have a look by yourself.“

So the frog comes out from the well. He is very surprised. How big the world is!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7篇

一只小鸟飞疲倦,落在一处破井沿。井里有只小青蛙,对着井口叫呱呱。“请问你从哪里来?”“我当然从天上来。”“那你来这儿干什么?”“我飞累了口很渴,来这儿找水喝一喝。”

青蛙一听哈哈笑,“朋友大话你别说,天才井口那么大,你还会飞累?还会渴?”小鸟一听喳喳叫,“你的见识可真少,天空可是无边际,哪有井口那么小。”

青蛙听了跳出井,不觉惊叫呱呱呱。原来天有这么大,我再也不敢说大话。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8篇

原文: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坐井观天翻译: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古文引用

不说世界之上,就论中国境内,比泰山更高的,也是很多很多。并非古人坐井观天,胡说瞎道,实因八仙撮山塞海,到了收回泰山之时,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许多,剩在海中。(清·小说·八仙得道(下))

去不得,去不得。”鼠怪道:“我坐井观天,哪知天之高大?从来生长社中,只知耗些官廪,哪晓得异乡别里,有这许多胜览。万望老狐携带他方走走。(清·小说·东度记(下))

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再得往南中经游半壁,广广闻见,也是好的。况以舌耕得他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上))

老君笑道:“你等打量这葫芦儿容不得一个人吗?这真是可谓坐井观天了。”因命李玄把葫芦放下,口子朝外,着他闭上两眼向口子大步走去,走过三步方许开眼。(清·小说·八仙得道(上))

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义。如坐井观天,彼自以为所见之尽。盖窟在井里,所见自以为足;及到井上,又却寻头不着。宁可理会不得,却自无病。人杰。(北宋·语录·朱子语类(简体字版))

成语辨析

【近义词】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反义词】高瞻远瞩、见多识广、包罗万象、无懈可击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人见识少。

sit in a well and look at the heaven--limited outlook;look at the sky from the bottom of a well;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 window (all one's life)

海军核动力让这种分析看起来就像是坐井观天。

Naval nuclearisation makes this analysis look recklessly complacent.

张三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

Zhang san replies: frog is standpatter, have a very narrow view and toad is innovatory clique, want to eat swan meat.

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是反对改革的人的通病。

Having limited outlook and being ignorantly boastful are common failings of the people in opposition to the reform.

紧紧盯着哪家央行会在任何形式的定量宽松政策方面超前一步颇为坐井观天。

Navel gazing seeing which central bank inches ahead of the pack on any form of quantitative easing does little to changeperceptions on currency at this stage

【日语】:井戸(いど)の中(なか)の蛙(かわず)

【德语】:aus der Tiefe des Brunnens den Himmel betrachten--einen begrenzten Horizont haben

坐井观天遗址又称五国城遗址遗址。位于依兰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19篇

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奋力一跳,从井底跳出来,眼前一亮,哇,原来天真的好大。青蛙红着脸说:“对不起小鸟,我应该相信你说的话。”小鸟说:“没关系。”青蛙说:“我听别的青蛙说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池塘,咱们一块儿去那里吧。”青蛙和小鸟成为了好朋友。青蛙想:“井里太小了,我再也不回井里了。”从此青蛙过**幸福的生活。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2)

——寓言故事的成语坐井观天实用1份

关于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 第20篇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

【汉字】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英译】Limited outlook

【释义】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其实“坐”字有好多意思。比如:

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支持体重。

2. 乘,搭:~车。~船。

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而恰恰在“坐井观天”中的“坐”不是“坐在”的“坐”的意思。(臀部放在物体上支持体重)。此中的“ 坐”是“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这个解释。所以“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是:长期停留在井里看天。而不是坐在井里看天!

成语典故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原文: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3]

翻译: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