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故事梗概(最新6篇)

故事 0 38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1篇

说起我们的文化自豪,不得不提莫高窟。它不是由某一个人修筑的,而是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了上千年。

各种势力在它周边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到了莫高窟,却总有人愿意为它做点好事。一代代强权在莫高窟面前低下头来。

即使到了现代,也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以莫高窟为家,把毕生精力都用来研究它里面的壁画。

这样的一位老者,也遭遇过无数的浩劫。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群白俄士兵在此滞留,他们在洞里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白俄士兵走后,一群美国学者来了,他们大骂白俄士兵的胡作非为,发誓要拯救莫高窟,方法就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第一次,他们觉得自己带的化学溶剂太少,于是又来了第二次,这次他们干脆带了一个化学溶剂专家,大有不把莫高窟整个搬走不罢休的态势。

好在在当地村民的阻碍下,他们没有得逞。莫高窟中的壁画记录了我们历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欢,遭此劫难,实在令人心痛。

除此之外 ,还有几乎被外国人搬空的敦煌藏经洞,被人盗窃的天一阁藏书。这些被破坏的历史文物,就像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每每看到,都让人痛到无法呼吸。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2篇

通过现场考察、对比分析以及亲身经历和大量研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指出了各种文化的糟粕,找准痛点、一针见血、产生共鸣,这个共鸣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衷。

这些苦衷主要体现在《文化苦旅》中的“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的文章里面,这也正是这本书新版的精髓和亮点所在。

在《文化之痛》这篇文章里余秋雨通过写“_”灾难中的事,直率地揭露了中国文化最痛心的三个病穴:第一个是仪式化造假,第二个是运动化整人,第三个是随机化呼应。

他写到“我至今还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阐释者,在海外力争他的历史尊严和本位合理,但是,我又明白,它必须重构、必须转型、必须新生。”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3篇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是立身、立命之本。古人云: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信也是儒家“五常”之一,现在“诚信”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苦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信客》,信客如同现在的邮递员和快递员,那时经济交通极不发达,村里的男人到城里打工,来回稍信寄物全靠信客,信客行业是种十分辛苦甚至有时还费力不讨好的营业。

《信客》写的是师徒诚信的事。其中的经典语言说得棒极了,让人回味无穷。别人问信客为什么干这行时,信客说:“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了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

当听到徒弟帮助蔡先生处理了售书侵权的事时,信客说:“我们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时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还有余秋雨评价信客时写到:“信客,肩上挑的不仅仅是货品,而且是家家户户的生死祸福”,等等,这些话说得多好哇,我简直不相信是信客说的,反倒是余秋雨写的。

当年《文化苦旅》在台湾出版后,隐地先生的尔雅出版社把《信客》这篇文章编选”年度小说”,我反复读了之后感到非常好,应该选其中片段编入中学或高中语文课本,这是讲诚信的一篇很好范文。

世界提倡开放、包容、诚信。前几年朝韩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都缺乏诚信,你频频军演,我反复试射导弹,你部署萨德,我就搞地下核试验,朝韩关系能破冰,只能等到诚信的春天。还有南海问题,靠国际仲裁解决不了,必须回到各方在互信的基础上协商谈判的轨道上来。

有时说外国人固执、教条、死板,制度怎么写的、程序怎么定的,就有板有眼地执行,这恰恰是诚信所在。体系认证有句话说得好,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就是讲诚信、写诚信、做诚信、立诚信。

③关于读书文化

中国人读书刻苦是出名的,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然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8本。

据调查显示,世界人均读书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俄罗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奥地利43本。

很多人听说俄罗斯人嗜酒,却不知他们也嗜读,更难想象这个国家长期傲居“世界爱读国度”的榜首。俄罗斯以喜爱读书著称,亿人藏书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据说是世界上人均藏书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也获得了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美誉。

高尔基曾讲过:“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

中国人的主食比他们丰富多了,但从古至今哪有哲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馒头、米饭上,只有俄罗斯人吃得那么单调的食物竟然说出那么不单调而又耐人寻味的至理名言。可见,中国人读书还没有达到俄罗斯人那种如饥似渴的程度。

我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与外国人读书的目的存在差异。

中国人读书和学习的概念有些混嚼,读书就是学习,将来金榜题名、升官发财,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现在,我们有时也把这两个概念弄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要好好读书,不读书就没有出息。所以只要读好书,吃的、房子、老婆、车子都有了,高中时我们班有个学生平时就爱读金庸、琼瑶的小说,被视为不务正业。

外国人对读书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宽泛,读书就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境界,_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最崇高的政治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部应该把这句话作为教育理念,所有中华学子都应该树立这样的读书价值观。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这些年来,我总结出了一套“三步曲五不求”的读书方法,三步曲就是泛读、精读、研读,不管什么书一定要先读完一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要再精读一遍,最后要带着问题去感悟、去思考、去研究。五不求即不求快、不求多、不求贪、不求全、不求粗,主要目的是提质增效、稳健读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宋代汪洙《神童诗》里的前四句,尽管带有封建色彩,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上大学时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教课书的封皮上。后来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词和我的工作和学习息息有关,一个词是“文章”,一个词是“读书”。

本人从事秘书工作近20年,由于平时较忙,读书只能挤时间,总感觉矛盾,多年实践证明: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才能读书破万卷,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这四句诗作为收尾,就是与大家共勉。

【片尾语】 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民族脊梁,让我们携手并肩、率先垂范,多读书、读好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坚定走在前列,为中华之崛起,为实现中国梦,为我国早日跨入阅读大国、建成文化强国、打造书香中国而不懈奋斗!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4篇

我们不仅有让人自豪的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地区也都有各自的人文特色。

比如山西的富商。在十九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竟然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纪初,山西仍然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

山西商人富有的原因,余秋雨先生总结了四点,分别是:坦然从商、目光远大、讲究信义、严于管理。

因为种种原因,山西商人竟在一时间整体落败。在它们落败之后,中国在很长时间之内并没有找到新的经济活力,也没有创建新的富裕和繁华。

再比如中国的海南岛,海南历史中有很多女性文明。比如把它正儿八经纳入中华文明的,是一位叫做冼夫人的女性。

海南岛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一个叫黄道婆的人完成的。她从海南岛学习了纺织技术,并将棉纺机具带回松江老家,从此神州大地多了一种全新的纺织品。

对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宋氏三姐妹,也是海南籍。

除此之外,还有杭州的园林,江南的周庄等等,都有让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特色。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5篇

有人觉得万里长城伟大,却少有人知我们有一个水利工程,比万里长城更值得敬佩,它就是都江堰。

这个建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一直到今天,仍然守护着中国人的粮仓,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

我第一次听人讲解都江堰的构造原理时,就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在那个没有任何科技手段的年代,修建这样一个造福千年的工程,非大智慧不能为也。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把一个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变成了一个旱涝保收的富饶粮仓。

都江堰有一个鱼嘴的分水工程,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当岷江的水位低时,鱼嘴的结构设计会保证足够的水流入内江,流向成都平原,去满足灌溉需求。

当岷江水位升高时,鱼嘴的结构设计又会保证水从外江流走,只有适当的水会流入成都平原,避免农田被淹。

余秋雨说:“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众了水。天人合一,无私无我,长生不老。”

文化苦旅故事梗概 第6篇

《文化苦旅》分为原版和新版两个版本,在《原版初序》里,余秋雨写了创作的初心和艰辛,他在讲课和旅行中,把自然山水感悟成“人文山水”,这样边走边想,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所在,把刚刚写好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

在《新版小叙》里,余秋雨把《文化苦旅》比喻外出的浪子,他写到:“当东方出版中心把印了二十年的老版子进行报废处理后送到我的办公室,我就像看到了一位疲惫不堪、浑身黑腻的回家苦儿,不禁有点鼻酸,接下来,“浇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塌为憩”。

应该说,这部书是余秋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雕琢而成,纯属原始创作、手工制造,前后历经二三十年,相当于人生的三分之一,可见一本好书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打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七大文明,也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

他在考察过程中每天都写笔记,一路上险情重重、非常艰难,后来他又花费极大的精力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世界之旅”部分编录了《鱼尾山屋》和《北欧寒夜》这两篇文章。

应该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脚踏实地写出来的,也是当代唯一用笔写作的巨匠。《文化苦旅》最后一篇文章就是《祭笔》,他说至今还没有用电脑,一切文字都用笔写出,被出版界誉为稀世无多的“纯手工写作”。

他学了安徒生的一半,随身带墨水瓶,特别是在行经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漫长的边界时,紧抱稿子紧捏笔,这样即使被俘虏了,行季被抢走了,纸笔还在,还能写,可见笔就是他手中的枪。

读到这里,我心里为之一颤,佩服得五体投地,余秋雨不愧是大笔杆子、真笔杆子、铁笔杆子。我写这么年的文章,都是在和平年代和安全环境下,没有达到他老人家那样,紧抱稿子紧捏笔,走到哪、想到哪、写到哪,有时我是躺在床上、走在路上想好了,在家里找张纸,用笔写好了再揣到办公室,这可能就是我们与大师和巨匠的差距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