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汇总35篇)

故事 0 76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篇

东汉鲁国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兄弟和一个弟弟。这七兄弟相处得很好。

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许多梨,并把一盘梨放在桌上。兄弟俩让孔融和他的小弟弟先把他们带走。

孔融看着盘子上的梨,发现梨又大又小。他没有选择好的或大的。他只拿了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到孔融的'行为,父亲很高兴,心想:虽然孩子才四岁,但他知道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问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还年轻,所以我应该拿最小的,把大的留给我哥哥。”爸爸接着问道:“我不知道;你弟弟不比你小吗?根据你的说法,他应该选择最小的一个;我比我哥哥大。我是兄弟。我应该把大的留给我的弟弟。

爸爸笑着对他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将来一定会有希望。

孔融做梨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从小就应该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并告诉人们要互相宽容,而不仅仅是想着自己和别人。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篇

夏日炎炎的午后,一个个黄澄澄的梨挂在枝头,胖得不能再胖,在树上你挤我碰。闪闪发光的梨,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格外耀眼。如果吃上一口,那甜脆可口的滋味和那甜津津的汁,肯定让人回味无穷。

一些刚被采摘下来的梨,被放到了一个院子的桌子上——孔融家。不一会儿,一群人围到桌子旁,坐了下来。孔融只看了一眼,便把下面的梨翻了上来。他的妈妈以为他要拿大的,结果,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父母和兄弟都觉得很奇怪,便问孔融。孔融却答道:“我还小,才四岁,应该拿最小的`。大的都应该给父母和兄长们。”

这一说,可把几个兄长惊呆了。其中一个想:天哪,孔融才四岁,竟然懂礼让!看来孔融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孔融的妈妈听了后,喜笑颜开,问孔融:“你的弟弟比你还小,为什么不把最小的让给他呢?”

孔融眨巴着圆圆的大眼睛说:“我是他的哥哥,是要把大的让给他。”

就这样,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篇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小知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懂得谦让,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个故事还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_融四岁,能让梨_即出于此。

读后思考

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少年们在平时生活中该如何学习孔融的优点?是如何谦让的呢?谦让这一家风对家庭来说有多重要呢?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公交﹑地铁上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过马路的时候“宁停三分,不争一秒”;排队的时候也可以给有要事紧急的`人优先。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于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家风是家庭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和睦家风福泽长,相互谦让,家庭和睦。父母们的谆谆教诲、积极引导,将谦让之风深深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谦让不仅代表优良家风的座右铭,更是家风的一种精神,引领着家庭往更美好的方向走去。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4篇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他6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

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

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桑佯。

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

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

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岁的`稚童呢?

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

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

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

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5篇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6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忙。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十分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教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终,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_我年纪最小,当然应当吃最小的。_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之后,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向讲到此刻。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7篇

一天,我在弟弟的书柜中看到了《孔融让梨》这本书,便很感兴趣的看了起来。文中写到: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要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梨当然应该给他吃。弟弟又比我小,我当哥哥应该给他吃大梨,父母又是长辈,吃大梨理所应当,我应当吃最小的。”听完他的回答,父母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读完之后,一种倾佩之感涌上我的心头,在我心中油然而起。我想: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精灵巧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我,实在令我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啊!这种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尊老爱幼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是我们模范的对象,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比起孔融,想想自己四岁的时候与他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一个地啊!孔融四岁的时候已经这么懂事了,我四岁的时候才刚懂事呢!一件事在我脑海中飘荡着。我那时也是四岁,妈妈正在看电视剧,我一把就把遥控器抢了过来,换成了动画片,妈妈有点想抢回去,却又不敢似的。那时还没有电脑,电视里天天都可以放动画片,电视剧却一集一集的放着,不会有重播了,妈妈一直都在准这部剧,从第一集直到现在,由于对我的宠爱,便默默地走开了。如果回到当初,我一定会把电视让给妈妈的。因为我现在明白了尊老敬幼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尊老爱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比如公交车上给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们让个座,给瘦弱幼小的小朋友让个座……

让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吧!让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8篇

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孔融四岁时,有邻居人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把个大的梨子让给哥哥比自己年幼的弟弟,自己只拣了个最小的。在旁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梨;弟弟比我小,应给他吃,我吃剩下的。”得到了旁人的连连称赞。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爸爸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应该尊敬家长,有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

有一次,我乘6路车打算去书店买书。那是一辆人并不多的车,因为临近终点站,难免会在车上呆太长时间,我就站在后面靠门的位置上。随着公交车不断前进,上车的人也愈来愈多。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了车,他看起来精神很好,他一手扶着青年小坐的背座,一手拎了一袋吃的,身子还不停随着车摇摆而晃动着。接着有上来了一个背行李的中年大伯,他为了方便,把自己的一包行李放在门口,上车的人很艰难地跨过大包,才能慢慢向后移动。这时,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很矮,腿脚又有些不便,她摇摇晃晃上了车。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刚坐上座位的大姐姐站了起来,她把老奶奶扶到座位边,“奶奶,您坐!”她笑了笑,有扶了扶肩上的背包。接下来,车上站的大多数都是年过六十的爷爷奶奶们。我望了望坐在座位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有的睡着了,有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听歌,还有的不时向远遥望。我又看看站在那里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有的手拄着拐杖,有的腿脚不便,还有的因够不着扶手而苦恼……我的心都要凉了。老人到了晚年,不想在争些什么,也不想再计较些什么,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关爱呢?快到站了,在我下车前,还是没有人再让座了。接着,车上响起了“请您让座”的声音,可人们依然无动于衷……

孔融四岁时,把梨子让给兄长,四岁的小孩都懂得谦之礼。叔叔阿姨们,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你们的品质。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9篇

三字经这篇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今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看看,读着便琅琅上口。其中,我看到“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句话,我刨根问底,终于查到。

原来,孔融是一个四岁,有孝心的孩子。一天,和蔼可亲的爸爸面带笑容从市场上买来一带黄澄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他左挑细选,拿了一个小鸭梨,大人们都疑惑不解,孔融说自己年龄小,应该吃小的。看着文中的孔融,我不禁惭愧起来。他才四岁,就知道自己年龄小,就应该吃小的。多么一个孝顺的孩子啊。看我四岁时,我每天都撒娇地跟爸爸妈妈要这样要那样,每回去饭店吃饭,也是自己先吃。想到这儿,我不禁叹了口气。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做向孔融一样的孩子。每天早饭时,我总把大的.鸡蛋剥了壳,开心地给了妈妈,妈妈欣慰地点点头。晚上,我打开电视,摇了摇妈妈喜爱看的电视剧,和她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对电视上的人物指指点点,妈妈笑得好似一朵绚烂多姿的花朵。

哥哥生日会上,服务员端着一盘我情有独钟的烤鸭卷盘。我眼疾手快,拿了一个面饼,这时妈妈踱了踱自己的高跟鞋,脸色阴沉,可我不管不问,拿起筷子,到了一片又大又脆,香喷喷的烤鸭,放上几根小葱,井井有条地包了起来,妈妈的脸好似一只凶猛的老虎,差点想把我“咬了”。我把包好的烤鸭卷递给妈妈,妈妈顿时烟消云散,差点露出了泪花,开始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在场的人都说我很孝顺。

现在,我好像一名小孔融,孝顺父母亲,给他们带来温暖。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孟子说的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后,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0篇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同大家分享。

一则是外国一个有名的“分粥”故事。说的是有七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想建立一个制度来解决每天分食一锅粥的问题。起初,大家发现,不论是谁,只要负责分粥,分给自己的总是最多。于是决定轮流分粥,结果凡是当天负责分粥的人,还是给自己分得最多。后来,大家商量,推举一个最信得过的人来分,但是好景不长,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后来,大家只好再选一人来做监督,这样一边分,一边做监督,结果粥虽然分得公平了,但是耗时太长,等粥分完也凉了。而且,时间一长,分粥人和监督人出现了“权力合谋”,两人分得的粥最多。这时有一个农夫出了个主意,还是大家每天轮流分粥,每人可任选其中一碗,但分粥人只能取最后一碗。这个主意的效果出奇得好,从此,七碗粥总是一样多,因为分粥人都意识到,如果分得不一样,自己将得到最少的一碗。

这个故事中,农夫的办法非常聪明,通过利用人的私欲,达到了分配的公平。由此联想到企业的管理,有的企业想方设法订立许多规章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正常有序地运行,其实它们忽略了对机制的完善。一种好的制度,必须要以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加以贯彻才会取得预期效果。如同上面分粥,轮流分粥和派人监督都是好的制度,但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另一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 “孔融让梨”故事。说的是孔融来分梨,总是把最小的留给自己。面对比自己大的兄长,理由是“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而对比自己年幼的弟弟,理由则是“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中孔融表现出的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培养儿童高贵品质的经典故事。今天我们从另一角度分析,孔融分梨固然高尚,但也需要既定规则的配合。众所周知,孔融让梨是区分了兄与弟,按照两套规则进行的。按照这套规则,孔融分了梨,而孔融的兄弟们也必须接受孔融的分配规则,这样孔融的梨才分得下去。否则孔融的兄弟也来学孔融这般懂事,都纷纷谦让,那么孔融的规则便执行不下去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做好事,也是存在规则底线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也需要普世规则的接纳,否则当人人都高尚起来,那些能够成就个人高尚品德的规则反倒进行不下去了,结果高尚就沦为伪高尚。对此,胡适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讲规则而不讲道德,最终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成为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分粥和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公平的制度固然重要,但制订能够保持制度执行下去的规则更为重要。在制度执行中个人的高尚行为固然重要,但其他人能够遵守共同的普世规则同样重要。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1篇

夏天,一个个黄澄澄的梨挂在了枝头,就像一个个大铜铃,在枝头摇动,好像在说着:“快点来吃我吧!”梨的皮金黄金黄的,上面有许多棕黑色的小点,如果它圆一点,就像一个网球了。一口咬下去,汁水丰盈,又嫩又香,真是美味极了!

孔融鼻梁高挺,鼻子上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时刻闪着智慧的光,他的眼睛上有着柳叶眉,眉角有一点向上弯起,非常可爱。

这一天,孔融和父亲、母亲,还有各位兄长一起吃梨。孔融拿起了一个最大的梨,大家以为他要把这个大梨给吃了,结果他把这个大梨放到一边,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吃。

妈妈问他:“你为什么不吃最大的梨呢?”

“我还小。”孔融回答,“所以要吃小一点的梨。”

妈妈一边抱着小弟弟一边又问:“可是弟弟比你小呀?”

他又回答:“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给他。”

这时,他的兄长们想:他可真乖,我长这么大都不明白他说的道理,惭愧得很。

他的父母喜悦地点了点头,心里想:这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个人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学习孔融的礼让,这样社会就会更美好,家里也会更和谐。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2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十分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_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_

孔融回答说:_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_

爸爸之后问道:_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_

孔融说:_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给小弟弟吃。_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3篇

这个暑假,我妈妈教我复习背诵《三字经》。

当我背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时,我想到了去年寒假我和妹妹一起玩的时候,就是因为懂得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能和妹妹相处得那么好。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背背,可是妈妈说,我长大了,应该了解这些话的含义,才能学得更好。妈妈买来了漫画版《三字经》故事,当我看到这句话后附着的故事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简单的几个字时含着不简单的意义,那就是“爱”。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要尊敬兄长,宁愿自己吃小的梨子也不愿让兄长吃,其实这小小的'梨子却隐藏着他对兄长的深深的爱。而要做到这些,却真的不容易,那要有多大的胸怀呀。

可是我呢,想想以前从没有好好地和妹妹相处过,总是又打又闹的,妈妈说妹妹远在他乡,来一趟很不容易,怎么能留下遗憾呢。而这一次,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和妹妹相处,让妹妹对我这个姐姐刮目相看。我主动要求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姨娘和妹妹住,还答应妈妈带好妹妹,让姨娘舒心地过个春节。

盼呀盼,总算在机场接回了妹妹,看到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小脸,我开心极了,我每天带着她一起写作业、教她弹琴、一起游戏。特别是有一次,妈妈不在家,姨娘正好有事也要出门,就嘱咐我和妹妹两人在家,要我带好妹妹。为了怕妹妹想妈妈,我和她一起看动画片、玩玩具,千方百计地逗她开心。结果,姨娘回来时,她还在专心地玩,都不知道她妈妈回来了呢!

春节过后,姨娘带着妹妹要回去了,妈妈和姨娘都说以前送别是“吵架送别”,而这次却是“泪眼送别”,都说我真的长大了。

我要多多复习《三字经》,说不定还有更大的收获呢!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4篇

“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和弟弟。”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对人对己、有利有害的后果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层面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利人利己”的选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曾经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它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那让出的利益也就无处“出口”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利益接受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不排斥“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这也充分说明:资本、劳动力、科技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分歧与争论也随之而生。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他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我们既要鼓励孔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使其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实惠才会是可持续的做法。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5篇

孔融,字文举鲁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从一个关于他的典故“孔融让梨”,指的是孔融小时候把大梨给哥哥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孩子懂得礼貌。正因为如此,他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儿童的好榜样。当然也记录在《后汉书本传》和《融家传》。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其实可以从孔融的言行来看他的性格。

当孔融10岁的时候,李膺,一个著名的男人,在他的家里建立了一个名人沙龙。他的聚会要求很高,就是不允许任何名人和家人朋友进入。孔融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李膺很困惑。这是从哪里来的?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经是师友,当然我们是世交。”李膺心里很难过,但由于脸色不好,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当一个叫陈韪的名人看到这一幕时,他冷冷地评论道:“我的妻子又小又聪明,但这并不奇怪。”。孔融立即反驳道:“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棒。”陈韪被他回绝了,羞愧得满脸通红,久久说不出话来。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孔融的足智多谋,也反映了他在尖酸刻的拙劣演讲。

建安元年,孔融任青州刺史时,军阀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只剩下几百名士兵,形势极为危急。而虚荣狂野的孔融,害怕破坏冷静的名人形象,依然故作镇定。他从不通过饮酒和写诗来监督战争,这使守城的士兵愤怒和恼火。直到敌人攻破城池,他才在秦冰的掩护下逃离,无情地留下妻儿,以身殉国。这里显示的'是他是一个羽翼丰满的故作姿态、虚伪狡猾的人。

后来,孔融遇到了祢衡,两人一见如故。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的复活,而孔融则形容祢衡是颜回的重生。孔融把祢衡介绍给了曹操,但祢衡,是一个正义的人,他脱下衣服“敲鼓,骂曹_,这几乎没有激怒曹操。曹操说喝酒是个错误,他不得不发布禁止令(酿酒是浪费食物)。他反驳道:“美貌更麻烦,那么人类是否应该被禁止做爱和结婚?”让曹操再次丢面子。孔融把反对曹操作为自己的主要兴趣和爱好,只是为了赢得“好辩”的称号。

孔融让梨真正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臣服,不是谦让,而是他最后的选择。如果不让梨,兄弟们可能会找机会欺负他。如果他把梨给了软弱的弟弟,那就可以称之为谦让。与其说孔融从小就聪明,不如说他当时既聪明又知道什么是弱肉强食。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从线索中寻找线索,从茧中找出历史的真相。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6篇

我诵读过很多中华国学经典,印象最深的是出自《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

有一次,妈妈在水果店里买回了三个梨,让我挑一个,另两个给姐姐和妈妈吃。我沉思片刻选哪个好呢?我决定把最小的留给自己,把那两个大的分给姐姐和妈妈吃。妈妈笑着说:“真乖。”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八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乖一百倍,我还要多多学习。”妈妈听了,笑的更甜了。

读了《三字经》我感悟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7篇

烈日炎炎的夏天,梨挂在树上就像翠绿的灯笼,一看就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孔融和哥哥、弟弟们抬头望着那水灵灵的,散发着清香的梨树想:梨儿赶紧成熟吧!

终于有一天,梨子成熟了,大人看孔融很想吃,就摘了几个下来。那梨的皮薄薄的,一口咬上去,又甜又多汁,让人多么想去把它吃个精光!

他们以为孔融会拿最大的、汁水丰盈的.、金灿灿的大梨。

没想到,孔融却把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们,一位拿到大梨的哥哥得意地对其他兄弟们说:“看看这么大的梨,汁水一定很丰富,一定又香又甜!”

而孔融没有多想,还是吃起小梨子来。

这一幕引起旁边妈妈的好奇,妈妈问他:“你这么想吃梨,为什么不拿最大的呢?”

孔融回答道:“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大的应当给哥哥们。”

“那还有比你小的弟弟呢,不是应该他吃最小的吗?”妈妈又问。

“弟弟还小,我是哥哥了,我把大的让给他吧!”

听了这话,妈妈知道孔融一定会大有出息,母亲眉开眼笑地说道:“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哥哥们听了这话,也都对孔融刮目相看。

生活中只要你有礼让别人的心,就能像绽放的花朵,香飘万里。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8篇

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篮梨子,他父亲让他分给兄弟们吃,但是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缘由,他说他是年纪小,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又说自己是哥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引得父亲连连夸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有谦让的美德。

孔融从小便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他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篮梨子,让小孔融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没有挑大的,也没有挑好的,反而挑选了一个最小的,他父亲看了,心里非常高兴:别看孔融年纪小,但是还是非常懂事的,接着他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让你先选,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孔融认真的回答到:“我年纪小,应该要拿小的,大的要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了:“那你还有个弟弟啊,是不是要把最小的给他?”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住点头称:“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应该懂得谦让的美德,遵循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19篇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0篇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1篇

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从小知书达理,聪明好学。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中玩耍,带了一盘梨。孔融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和弟弟。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给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孔融回答说:“我的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接着又问孔融:“弟弟年龄比你更小,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弟弟吃。”父亲听后甚为欣喜。孔融虽然才四岁,却懂得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

故事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只有善待他人、学会礼让,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我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才能成为大家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2篇

从前,有一个孩子叫孔荣。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名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刘儿,因为他活泼随和。每个人都喜欢他。虽然家里有很多兄弟,但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每个人都很好。要求非常严格:努力学习,对人有礼貌,说话友善,不管怎样,兄弟们应该互相谦逊,不要只考虑自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别人需要帮助。孔融虽然年轻,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和母亲说过的话。他喜欢做事。他总是扫地,端碗。他很讨人喜欢。

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他的老师和母亲,带来了很多梨。客人请孔融与大家分享梨。父亲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把梨分发给大家。他先把最大的梨带给客人,然后给爸爸妈妈选了两个大的,然后把大的分发给他的兄弟们。最后,他把最小的.一个放在一堆梨里。客人问孔融为什么自己挑最小的。孔融回答:“我是最小的。当然,我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后称赞了孔融。爸爸满意地点头。

在那之后,我父亲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孔融分梨和让梨的故事。所以我们把它从古到今传播开来。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3篇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韙的刻意刁难。让陈韙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4篇

“孔融让梨”是一则历史故事。内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孙孔融4岁时,与兄长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个,人们问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儿,应该拿最小的。”

这则故事经改编后收录小学教材,意在培养小孩子的谦让精神。寓意不错,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个可疑甚至虚假的故事上,它的说服力要大打折扣。比如华盛顿的“落樱神斧”、爱迪生的“镜子无影灯”,都曾收入教材,但它们都成了笑话。“孔融让梨”会不会也是一碗“假鸡汤”?

必须要说明,“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存于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引用了《融家传》的一则故事,也就是“孔融让梨”。《融家传》是本什么书,何人所作、何时成书,现在无人知晓。只从这名字看,是孔家后人所修的家传。这种家传,没有权威性。那么从孔融的事迹看他有没有可能让梨呢?

有文才却做不成事

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志大才疏、不通事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所说的一番话正是为他量身订做:“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简而言之,是个腐儒。

志大才疏

不久后,黄巾军又来,孔融屯兵都昌。黄巾军把都昌困,孔融束手无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请刘备。刘备派三千人过来击退黄巾军。这可以看出孔融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就是个渣。

不通事务

刘备离开之后,袁绍的.儿子袁谭又来进攻。激战之后,孔融的部下只剩下数百人。袁军箭矢如同雨点射来,将士在浴血拼杀。而此时,孔融在做什么?在读书谈笑。半夜,袁军破城,孔融逃走,妻子儿女都被袁军俘获。

大敌当前,谈笑自若,不是胸有成竹,就是没心没肺。孔融显然是后者。如果把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闲暇时间读书谈笑,那叫领袖气度;可是明明束手无策,将士前方拼命,自己后方读书谈笑,只能说做作且冷血。

腐儒

志大才疏、不通事务,不就是腐儒的标志吗?自以为只要读通“圣人经典”就无所不能,看不起实际做事的人。就似后世的东林党,看似大义凛然其实误国害民。这些腐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非常在意“圣人所言“、”经典所书“,而不知变通。这种性格的养成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他小时候父母必然教他学习”圣人经典“。孝悌,正是圣人所推崇;《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从这点看,孔融在父母的教育下4岁让梨倒是很有可能。我们再从孔融的家庭看是否如此。

一门争死

孔融15岁时,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得罪宦官侯览,又被乡人诬告,遭到通缉。张俭来到孔融家中躲避,正好孔褒不在家。张俭因为孔融年幼不告诉他实情,孔融看到张俭神色慌张,便说:“兄长在外,难道我不能做主?”于是留下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张俭逃掉了,孔融和孔褒被逮捕。收留张俭的人是死罪。孔融说:“是我收留的,应该连坐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求我收留,不关弟弟的事,应该杀我。”他们的母亲也来了,说:“我是家长,应该杀我。”一门争死,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朝廷下诏,杀了孔褒。

这种家庭,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标准,教育出4岁让梨的孔融也不奇怪。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不存于正史,但还是很可能真的发生过。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5篇

古时候呀,有个小朋友他叫孔融,他呀是一个和小朋友们一样聪明又可爱还非常懂礼貌的乖孩子。孔融小朋友每次见到长辈和老师都会主动地问好,也非常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且还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小朋友们说,孔融是不是很乖啊?嗯,老师希望大家向孔融小朋友学习,做一个又乖又懂礼貌的孩子。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买回来一袋梨,孔融的妈妈洗好了之后就叫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来吃,爸爸让孔融选一个梨。小朋友们猜猜他会选一个大的,还是小的呢?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孔融呀,他选了一个最小的`。小朋友们是不是要问:为什么孔融要选一个最小的啊?,他爸爸也是这样想的,爸爸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子,你为什么挑一个最小的啊?孔融回答:哥哥平时总是教我学习很多知识,为我解答问题,所以我应该把大的梨子留给哥哥,而弟弟比我小,我自然要爱护弟弟,把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啊,所以我就挑个最小的梨啊。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6篇

读了一个星期的书,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来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山放松放松心情,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的,可是却被一场春雨打乱了计划。没办法,只好乖乖地呆在家里看书了。

于是我就拿起了《孔融让梨》这本书。这个故事说了四岁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吃,大的留给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孔融的一举一动,再加上他那惊人巧妙的回答,显得他特别的懂事、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看书里的孔融,这么小就知道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真不简单啊!再想想自己,都长这么大了,不仅没有把好的东西留给小弟弟,还经常跟他抢东西吃。有时爸爸妈妈吃了一点我喜欢吃的`东西,我就大吵大闹,认为家里好的东西应该都是属于我的就不由的脸红了。

以后我要好好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7篇

孔融被收出自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篇文言文,其实通篇讲述的主人公并不是孔融,而是孔融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儿子。

当时孔融因为触犯了曹操的禁忌,被曹操抓捕,抓捕的时候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过他的妻儿,而孔融当时年纪尚且还小的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其实主要是因为孔融名气过大,却又不收敛,有人慕名去他府上讨教他也都欣然接受,经常在家里设宴款待这些名流,并且毫无顾忌的谈论时政,导致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被收的结局是注定的,曹操本就多疑,自然留不得孔融这样得人心的人,况且孔融自己在言语上也不收敛,多次触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自然不可能留他。

孔融被收这个故事主人公其实在于孔融的儿子,反映了孔融儿子的聪慧。孔融向曹操求情,不过是因为存了一点希望,但是他的儿子却明白,孔融一旦逝世,留下的幼子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的活下去,毕竟孔融所谈论的'时政得罪的人不只曹操一个,所以孔融的儿子才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而孔融被收当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孔融儿子想法的正确,曹操并没有打算放过孔融一家,他由始至终都是想要将孔融一家赶紧杀绝的。通过这一故事,可以看出孔融儿子的聪慧,但却因为父亲的行为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着实可惜。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8篇

东汉鲁国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兄弟和一个弟弟。这七兄弟相处得很好。

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许多梨,并把一盘梨放在桌上。兄弟俩让孔融和他的小弟弟先把他们带走。

孔融看着盘子上的梨,发现梨又大又小。他没有选择好的或大的。他只拿了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到孔融的行为,父亲很高兴,心想:虽然孩子才四岁,但他知道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问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还年轻,所以我应该拿最小的,把大的留给我哥哥。”爸爸接着问道:“我不知道;你弟弟不比你小吗?根据你的说法,他应该选择最小的一个;我比我哥哥大。我是兄弟。我应该把大的留给我的弟弟。

爸爸笑着对他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将来一定会有希望Rdquo

孔融做梨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从小就应该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并告诉人们要互相宽容,而不仅仅是想着自己和别人。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29篇

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

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也很擅长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0篇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 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 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1篇

我想,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知道让梨是因为他知道要尊老爱幼,许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纷纷效仿“孔融让梨”,可是,这只是行为上的表现,并不是出自内心的。

给大家讲一个由于效仿孔融让梨造成悲惨后果的故事吧!

一户人家生了个孩子,取名叫融融,因为他们十分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顾及别人的人,从此,他们天天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每次母亲买回来水果什么的都让融融先挑,融融一旦挑大的给自己,妈妈总会把它从融融手上拿回去,假装是融融准备给自己的,毕竟母亲是心疼孩子的,为了让融融每次都吃到大的,妈妈总会找理由把大的再给融融,最后还夸融融是个好孩子,日子长了,融融每次挑大水果给妈妈这种动作就固定不变了,融融习惯了这种生活,因为他觉得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动作,反正大水果最终还是到他手中。然而就在这一天,融融的行为让他们彻底的觉悟了…

这天,融融父亲的上司来到融融家,妈妈让融融去拿苹果招待贵客,融融挑了个大大的苹果递到了他的手中,上司见了夸融融是个好孩子,融融的母亲也为此感到欢喜,然而,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虽然那个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了,但是盛情难却,他刚刚咬一口,麻烦就来了,只见融融用手指指着他大骂:“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大苹果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吃呢,你太卑鄙,太,太下贱了!”上司听了,脸红成了一片,吞也不是,吐也不是,他干脆直接出了家门,往家跑…..

融融知道了孔融让梨,可是并不知道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他只是知道大水果最终会回到自己手里的,那个最大的是属于自己的,悲剧的酿成的原因是融融没有亲自的去体验顾及别人的快乐,他只是知道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小动作!

知道又怎么样,你会去做吗?经常的小事:你知道作业是什么,可是你懒的去做!

你知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为了一点零零碎碎的小事却抛弃了诺言,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为了少吃一点,宁愿倒了也不愿意可怜辛勤劳动的成果,你知道你自己终究也有死的一天,可是,却觉得这太遥远了,不愿去做该做的事!你知道…..你还知道什么?我知道我们所知道没什么人会用一生的经历去证明所知道的对与错!

你呢?你敢许下诺言吗?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会去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所知道的没白知道吗?我希望是这样……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2篇

小朋友们一定认识梨子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梨子的故事,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哦!

古时候呀,有个小朋友他叫孔融,他呀是一个和小朋友们一样聪明又可爱还非常懂礼貌的乖孩子。孔融小朋友每次见到长辈和老师都会主动地问好,也非常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且还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小朋友们说,孔融是不是很乖啊?嗯,老师希望大家向孔融小朋友学习,做一个又乖又懂礼貌的孩子。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买回来一袋梨,孔融的妈妈洗好了之后就叫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来吃,爸爸让孔融选一个梨。小朋友们猜猜他会选一个大的,还是小的呢?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孔融呀,他选了一个最小的。小朋友们是不是要问:为什么孔融要选一个最小的啊?,他爸爸也是这样想的,爸爸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子,你为什么挑一个最小的啊?孔融回答:哥哥平时总是教我学习很多知识,为我解答问题,所以我应该把大的'梨子留给哥哥,而弟弟比我小,我自然要爱护弟弟,把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啊,所以我就挑个最小的梨啊。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好啦,故事讲完啦!小朋友以后都要向孔融小朋友们学习哟,平时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要想着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抢,要谦让,也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好啦,小朋友们一定要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然后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哟!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3篇

有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读了以后很让我感动。

孔融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不仅聪明机灵,而且做人的人品也很好。有一天,孔融家里有一些金灿灿的嫩梨,父亲让孔融来分梨,他将大梨依次分给父母和哥哥姐姐,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

孔融懂得尊敬父母,先人后己,而且不因为自己聪明就骄傲。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品德。

我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孩子,平时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总是留给我,爸爸妈妈爱我,我也要爱爸爸妈妈,好东西我们要共同分享,并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在班级对待同学要友善,作为一名班长,要时时刻刻做好老师的小帮手,尊敬老师。以孔融为榜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知书达理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4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第35篇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夏天来了,梨成熟了。孔融的父母去街上买了一大筐黄澄澄的梨,拿回家里来准备让全家人一起吃。

这些梨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黄澄澄的,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但皮都是薄薄的,上面还有数不清的黑点点,像披上了一件黄色中布满黑色斑点的外套,梨的.果肉更是甜脆可口。

孔融把家里的所有人都叫了过来,请他们一同吃梨。诸位兄长坐在桌旁吃梨,孔融在一旁拿起了一个又大又黄的梨,父母以为他要把大梨吃掉,但是孔融下一秒就放下了那个大大的梨,拿起了一个小小的梨来吃。

一位哥哥问他:“你为什么拿那么小的梨,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就应当拿小的。”

哥哥说:“那弟弟不最小的吗?为什么不是弟弟吃最小的呢?”

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更应当像长辈一样对待弟弟。”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望向了年幼的孔融。

哥哥们想:我真佩服孔融,他这么小就有了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父母则在一旁咧开嘴微笑着呢!满脸都是惊喜的表情。他们想:孔融长大后必有前途!

果不其然,孔融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也流传了千古,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