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感悟200字(推荐31篇)

感悟 0 16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篇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言情小说网《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都市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不禁想起《庄子》里提到的很多身体残缺,外形丑陋的高人。在这种“残”“丑”映照下的“高尚”和“美”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总裁小说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篇

伊回到家,找来一只瓦盆,盆里倒了几瓢清水,又找来一根筷子,低下头,弯下腰,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用力拨了几拨,一群豌豆粒儿伴随着伊的胃液,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孩子们和婆婆围着瓦盆抢食。我不太读莫言的小说,不是因为他讲的故事“泥土味”重,而是因为所写的情节里有太多的苦难与贫穷,如《红高粱》读来压抑、沉闷、难受。

伊就这样跪在盛了清水的瓦盆前,双手按着地,高耸着尖尖的胛骨,大张着嘴巴,哗啦啦,哗啦啦,吐出了豌豆、玉米、谷子、高粱……用这种方法,伊使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婆婆获得了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婆婆得享高寿,孩子发育良好。

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故事对我的启示是:母亲是伟大的,粮食是珍贵的。

因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大量翻译成各国文字,相信不久以后,最为国际友人所熟知的中国文学家将会是莫言,不再是鲁迅;国际友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也将不再是阿Q,而是莫言某部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有人说,莫言将取代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我以为,这一切都不确定,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莫言写的《粮食》,有意无意间读毕,感慨良多。《粮食》全文讲述了一位母亲每天将磨坊里的豌豆塞到嘴里、不咀嚼、囫囵咽下,回家后再设法呕吐出来,以此养活家人,读后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特别是《粮食》的结尾画龙点睛,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的记忆。

当年,知青插队落户时因不知什么政策,让父亲和全家下放到了农村,因为实在没有吃的,父亲便偷偷将农民埋入泥土中的死兔子挖出来,烧烧后给全家当美食吃。当时我们邻居家的儿子也是知青,印象中他特别瘦长、特别聪明,学东西非常快,回城后成了毛纺厂的一名技术员,业务上非常出色,曾经不少事迹还登过报,但不幸的是50多岁便身患癌症不治去世,现在想来不知是否是当年吃了太多脏食物的缘故。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都很小,日常生活用品、食物均配给,人人喊饿。我的同学有一次带来猪吃的糠饼,和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蚕蛹,好心地塞进我的嘴巴,等我反应过来时恶心得呕吐不止。那时学校还时常组织学生们打冬青树的籽,然后和南瓜、红茹糅合在一起作为粮食,当时经常提到“瓜菜代”,以此来填充咕咕叫的肚子。

因为饥饿,时常会听说子女多的人家怕分配不公、吃不饱,干脆将饭票分给小孩,让他们自己到食堂去打一两薄可见底的`稀饭,也有小孩因饥饿难忍,跑到食堂、小商店偷东西吃而挨打。我家隔壁有一对医生夫妇,他们其中一个儿子智力有点问题,他在破旧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将一碗米饭藏匿在里面,等到家人上班、上学就用来充饥,时间一长,终于被发现,被大人狠狠地打了一顿。

那些年我们家从来不购买晚稻米,因为当时粮食供给有限,晚稻米做成米饭涨性差,不够吃、但早稻米,即尖米,烧饭出饭率高,价格还便宜,所以一直买尖米来吃,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生活智慧吧。

我的大舅是武汉的建筑工程师,曾经上海的某大饭店就是他所设计的。我记得困难时期大舅到我家,我妈做了一顿代替晚饭的山茹汤让他兴奋得不得了,他说总算吃到好东西了,现在想起来,辛酸不已。

翻看当时的照片,只见我的二个弟弟在长身体时瘦得像猴子一样,和旧社会三毛形象没有区别。后来家里经济好一点了,但困难仍旧存在,所有的生活物资菜油、大米、糕饼、糖果、白糖、过年的瓜子……都是凭票供应。我的同学有一次想吃芝麻饼,但仅有的糕饼票已经用完,便要我想办法带他进我父亲当时工作的机关大院,因为只有那里小商店能免票购买。

那时医生是能给肝炎患者开医疗证明到商店购买白糖的,我有同学常常肯求我做医生的母亲给予帮助,母亲为人正直,不肯违反医院规定,我的同学就临摹我妈的笔迹签名,这件事一度让我非常生气。

人不能一日没有粮食,粮食的问题和人口问题密切关联,人口基数或增长比例越大粮食的问题就越严峻。当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机械化种地实行太慢,老一辈人走了以后,80后、90后大部分都不会种地,我国的粮食前景真不知道会怎样?但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只有居安思危才不至于再次陷入困境。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3篇

读莫言演讲稿有感

莫言讲述母亲的话朴实无华,但却催人泪下。

莫言演讲的主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莫言描写母亲的话。母亲是位朴实的人,当她被人打多年后,被打的人成为了走路蹒跚的老人当我冲动地想去打这位仇人,被母亲制止了;当我卖菜时多收一位老人一毛钱让母亲受到了训斥,原以为母亲要大发雷霆但是我想错了母亲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话;当难得吃到的饺子母亲分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乞丐老人;当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乐趣,只为家人放心。

这四件细小的事,让我感到裹小脚、没文化的母亲升华成为了一名哲学家,这些字里行间之间充满了我母亲的善良、朴实。

我妈妈好比莫言的母亲一样温柔可亲、善解人意。当我打开车门不小心撞伤了骑车人,弄得他手上鲜血直流,妈妈连连道歉,她这种低声下气的语气让我心里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眼睛会湿润眼泪马上就要夺眶而出了;当妈妈卖票时,有些不礼貌的顾客对妈妈肆无忌惮地说脏话,妈妈不会还嘴,只会忍气吞声的说一句对不起,因为她知道顾客是上帝;当天桥旁坐满了乞丐老人,妈妈会投出同情的目光,然后从包里取出钱一一给那些乞丐老人。

莫言的母亲温柔大方、善解人意,是母亲中的楷模。我的母亲也是这般让人感觉温暖。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4篇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5篇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6篇

读莫言作品有感

我不知道其他人对于这本书到底是做出如何的评价,但是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我其实不太喜欢豆瓣中的小说简介,因为看完这个就很容易将人导向于某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我很讨厌这样的感觉。诚然,在文中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关于母亲的描写,书名是生殖繁衍的象征也是母亲的伟大。

其实看到莫言所描写的这些文字,让我更容易想到余华。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无论从时代背景的'描写还是语言文字上的应用。我想,或许这部作品只是母亲与孩子们的一部记载吧,而正是因为记载了近百年的历史,因此到底里面蕴含着什么,或许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上官一家,她们的血脉中正如母亲所说,有着倔性,上官家的人是不听劝的。我其实很喜欢母亲所说的一句话,她要的是司马粮,鸟儿韩这样的惹事的儿子,而不是一个窝囊废。其实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母亲的心声啊。在上官家成长的历史让母亲实在是受不了窝囊废样的男人了,而另一方面,上官家的所有女儿,找的都是轰轰烈烈的生活,或许这个也是另外一种影响吧。

其实仔细一想,上官家女儿们的不同结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那个时代不同的人们都难以避免的悲剧,一步一步地几起几落。直到走到最终的结尾。母亲孕育了这些的生命——但是他们的成长,或许就已经不受到控制了吧。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7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

在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身着一身中装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并发表了获奖感言。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莫言讲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我听了以后有所感触,于是就写下来在此分享。

在莫言小的时候因为长地丑而经常被人挨打,他的母亲却说:“四肢健全并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他母亲的这一席话虽然简短,但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宽容。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有一年春节,莫言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一人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有一位老人到莫言家行乞,莫言用几个红薯打发他走。每想到老人非但不领情还振振有辞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旧拿,不要就滚!”而这时,他母亲却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却毅然不顾自己温饱将弥足珍惜的饺子全部送给了老人。这才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给予。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叫施舍,而莫言母亲的叫做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

虽然没有读过莫言的文学作品,但是也从他那简短的四十分钟获奖感言内却让我明白了许多的做人道理。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文学作品,一定回收益匪浅的。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8篇

读少年莫言有感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今天我看了《少年莫言》这篇文章,对他有了更多的敬佩。

少年时的莫言,也是才华横溢的人,他从三年级时就显露出写作才华,还经常被推荐到附近的中学当范文,他为了读书,付出了不少代价,有一次,他借了别人的《青春之歌》,但第二天就要归还,他不顾家里养的羊,宁愿挨打,也要把书读完。

还有一次,莫言发现一个同学家里有《封神演义》,但那个同学很霸道,要求莫言推十圈磨才能看一页,莫言咬咬牙就答应了。

为了看书,为了学习知识,莫言总是克服种种困难,很快就把几十个村庄的书都看了个遍。

在他眼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因为少年时刻苦的专研,为以后的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看了他的事迹,我惭愧,我内疚,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此优越,而我们却不珍惜,态度决定一切,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培养我们读书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

天下不会掉馅饼,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我们和莫言有着天壤之别,但现在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要有信心,向人学习要有虚心,才能成为莫言那样学富五车的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让我们像莫言学习,从现在开始,加油!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9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0篇

花了老长时间看完了寂寞“蛙”。又花了N时间写。这本书值得一阅。

和许多人一样接触莫言的作品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诺贝尔的巨大光环将我的目光汇聚到了莫言身上。那时的我对诺奖怀着一份神秘对莫言怀着一份好奇。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方面的新闻关注的太少。莫言的《蛙》很早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这些却是我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知道的。

我跟许多读者一样也对莫言刻画的姑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在合上《蛙》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不仅仅是姑姑为计划生育走街串巷,无数的蛙将她包围和她颤颤抖抖摆放泥人的情景。我脑子里浮现更多是陈鼻。这是一个悲惨的人物。

陈鼻是万小跑的小学同学也是神秘的高密东北乡人,由于母亲是外国人陈鼻身上也有几分外国血统。他鼻子高大所以起名就叫陈鼻。年轻的时候陈鼻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可以一人独闯广州贩手表回老家卖那时候手边是奢侈品的只有那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戴手表,就想今天那些追求非主流的年轻人在脸上来个纹身一样。他可以一人独闯哈尔滨批发香烟回老家卖。当时的陈鼻是村中少有的万元户。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叫王胆身高不到一米让人觉得是侏儒症患者。

妻子主管销售他批发回来的香烟,在当时卖香烟不是今天随便在街头小店就可以,那时王胆在脖子上挂着一个自制的小木头箱子可以上下合上里面用铁丝一层层的夹着香烟那形象就是我们在《上海滩》中看到的街头卖烟者,当时陈鼻有了自己的女儿,可在那个“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严重糜烂心灵的年代,陈鼻也是一样每天都想着要有个儿子。但是不巧的是他长在的计划生育的严打时期。姑姑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在她负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例违反计划生育的案列。陈鼻想尽办法做梦都在想着自己抱上儿子的日子。不久王胆就偷偷的怀孕了,这件事没有瞒过姑姑,也触怒了这位计划生育负责人。可那时万小跑的妻子由于想儿子,在生了一个女儿后也偷偷怀上孩子。万小跑是姑姑的侄子,姑姑怕让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将所有的心思放到了万小跑身上。在处理了自己侄媳妇的事情的时候王胆已经怀孕七个多月了。他们知道到了姑姑处理他们的时候了就想法让王胆藏了起来想躲到孩子出生。那时全村上下都在搜捕王胆。

到了东北乡水蜜桃成熟的时候,那年东北乡水蜜桃大丰收。连天的雨浇在农民心头却怎么也喜悦不起来。连天大雨河水暴涨没有批发商,即使有收购的车也开不进村。面对散发着股股腐烂味的水蜜桃,每一个农民心头都是在不断的绞痛着。这一筐筐的蜜桃都是农民的心血县政府人员想尽办法不能让最不想见到的事发生,他们联系了批发商来批发村里的水蜜桃,不过所有村民要将桃子运输到河对岸的村庄价格也是去年的一半。就是这样的一个消息对于那时的村民无疑就是雪中送炭。瞬时间河面上热闹了起来,有自家的船,有竹筏,有临时用充满气的轮胎自制成的运输工具。叫声,喊声压过了雨声。河道里弥漫着桃香和暗暗血腥。陈鼻就是利用这个时间想将自己的妻子王胆运出村,他们将王胆装在了盛桃子的框子中。拼了命的撑着竹筏,可再精灵的耗子也躲不过猫。姑姑带着计划生育的队伍从后面紧追了上来。其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

王胆怀孕快八个月了在这种环境下不知是碰撞还是惊吓,姑姑看到了从她腿脚上留下的血。经历了侄媳妇引产大出血的死亡后姑姑害怕了,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他知道王胆要早产了。她踏上了陈鼻的筏子去给王胆接生,雨依旧下着,好似更大了。陈鼻筏子边的水被血染红了。一阵阵血腥味肆意开来,在雨点捶打的河面上溅起串串血珠,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王胆没有活下来。陈鼻心中对儿子的期望撕裂了,脸上的肉紧绷着,眼神里带着遗憾。王胆死了也让他的神经开始不正常。在孩子出生后的一个多月里,陈鼻没有关心过这个王胆用生命换来的女儿。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姑姑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个孩子。陈鼻开始酗酒,不停地到计划生育办公室闹事。当时的陈鼻沉浸在伤痛和失望之中,我开始有点同情他,同情他生活的年代。我希望伤痛过后他能振作起来,我想陈鼻最后应该会振作起来再找一个老婆,而且用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大老板过着幸福的生活。怀着对陈鼻结果的期待继续读着。可是下面的事最终将陈鼻推上了崩溃,也击碎了我对陈鼻对那时社会的美好的想法。

十七八年后陈鼻的两个女儿长大了,由于陈鼻的外国血统两个女儿很漂亮,成了人见人夸的对象。陈鼻慢慢好了起来。姐妹一起去了南方的一家服装厂打工,陈鼻没有再找老婆,在他心里两个女儿撑起了他对生活的那份热情,他会以他的两个女儿为荣,两个女儿是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就是在那一年陈鼻没有躲过一场劫难,从此在没有振作起来。两个漂亮的女儿工作的那家服装厂起了大火烧死五人,伤了两人。陈鼻的大女儿烧死了,小女儿抢救过来了却再也不是那个花季少女严重的毁容。莫言没有写接下来几年陈鼻是怎么度过的我能想象一个本来神经就有点不太正常的父亲在听到这噩耗时会是什么场景,他会哭,会惨叫,会酗酒,会崩溃,会有流不尽的眼泪。

等到陈鼻再一次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是万小跑去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那家饭馆叫“唐吉可德”饭馆。现在的他头顶光秃,脑后长发披散,几乎是塞万提斯的发型。他脸型干瘦,两腮干瘪,那个鼻子更加突出的大。他衣着古怪,非袍非褂脖子下围着一圈白色的泡泡纱之类的织物,佩戴者一把生了锈的长剑,旁边有一条又瘦又脏的狗。他在“唐吉可德”饭馆里扮演唐吉可德?他已经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对眼前的这一切已经麻木,心中已经空了不在有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这个有理想追求的青年奋斗半生最后看到他的时候他会在别人葬礼上给人家抗纸人撒纸钱。颧骨突出,双眼凹陷,弱不禁风。他们都是时代社会的见证吗?

陈鼻出了车祸,目击者称他是自己向疾驰而来的警车冲上去的。他疯了吗?他真的吧自己当成了唐吉可德了吗?他在为正义驱打面前的怪物——警车吗?在后来的医院抢救中陈鼻对来看他的同学万小跑,李手说了句“你们为什么要救我,否则现在我已经死了”。他没有疯他失望了,他对这个原来充满激情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不在抱有一丝的怀念和眷恋,他忘记了自己的小女儿还活在世上。或许死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在他眼里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血的颜色,周围一切都阴森森的。他时刻都听到王胆在下面叫他的声音。

陈鼻残废了,陈鼻疯了。集市头上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成了他生活的场所。每天他都会放在面前一只碗在那乞讨,蓬头垢面,身边有一只斑点流浪狗,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乞丐,成了被人漠视被社会遗忘的人。看到这我心中有种奇妙的酸楚在拨动着那根亲情感情的弦。看到感人的场面我很容易感动的落下泪水。你可以想到原本幸福的一个家庭最后死的死,毁容的毁容,疯的疯,没有一个完好的在这个社会上。我在脑海中想像出陈鼻最后的生活场景,我真的很为他同情,我想现实中我见到他我会低头向他的碗中放上钱。后来万小跑见到陈鼻将身上唯一的一百元放到了陈鼻碗中,就在万小跑走出一段距离回头看看陈鼻时却看到一个孩子将碗中那一百元抢走了手法很熟练撒腿跑了。看得出来这孩子经常这样从陈鼻碗中抢他乞讨来的可怜钱。万小跑恨这孩子,咬牙切齿。我看完后也恨他,我恨不得立刻给他两个耳光。无尽愤怒的同时是对陈鼻无尽的同情。

陈鼻这个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有着美好家庭和美好未来憧憬的人,我脑子里不止一次的出现他的一生,他的小女儿还活着,在这个社会上活着,每天脸上都缠着黑纱活着。他还活着,一年四季穿着那件红色棉袄活着。

读完《蛙》我没有收获跟那些书评人说的结果,也许是自己的欣赏水平肤浅的原因我只能看到表面上的故事。我更不敢对那时的社会进行自己的评价,我也没有资格进行评价。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莫言的故事,我记住了姑姑,我记住了那为爱痴狂的秦河跟王肝,我更记住了赚足了我同情的陈鼻一家。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1篇

读《少年莫言》有感作文

莫言,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因为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因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今天我看了《少年莫言》这篇文章,对他有了更多的敬佩。

少年时的莫言,也是才华横溢的人,他从三年级时就显露出写作才华,还经常被推荐到附近的中学当范文,他为了读书,付出了不少代价,有一次,他借了别人的《青春之歌》,但第二天就要归还,他不顾家里养的羊,宁愿挨打,也要把书读完。

还有一次,莫言发现一个同学家里有《封神演义》,但那个同学很霸道,要求莫言推十圈磨才能看一页,莫言咬咬牙就答应了。

为了看书,为了学习知识,莫言总是克服种种困难,很快就把几十个村庄的书都看了个遍。

在他眼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因为少年时刻苦的专研,为以后的'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看了他的事迹,我惭愧,我内疚,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此优越,而我们却不珍惜,态度决定一切,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培养我们读书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

天下不会掉馅饼,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我们和莫言有着天壤之别,但现在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要有信心,向人学习要有虚心,才能成为莫言那样学富五车的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让我们像莫言学习,从现在开始,加油!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2篇

读莫言

读后莫言的书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真善美,一种善和大爱在亲情中表现——丰乳肥臀。八位姐姐以自己的路子诠释了亲情之爱,她们几乎都没好下场,这也正写出了母性的伟大与无私。幽默生动而又不失庄重神圣的语言让人无法不垂泪,读完丰乳肥臀,我为文中的母亲一路走来,历尽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万千。

而也为在《天堂蒜薹之歌》中高马和金菊的爱情而热泪盈眶,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其实哪个时代没有悲剧。大悲悯大情怀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阅读也需要经历,沧桑人读沧桑,站在历史后看历史。

这些感人的人间沧桑若有一天能拍成电视剧,电影就很好了。丰乳肥臀将是一篇世制。这些动人的情节可以想像。悲哉,莫言。壮哉,莫言。大哉,莫言。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3篇

读莫言《蛙》有感

莫言的《蛙》是一部描写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大作,为什么说它是大作呢?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嘛!这本书,我用了大概两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内心五味具杂。

姑姑真的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她由一个普通的烈士子女,变成一个人们心中伟大的`白衣天使——妇产科医生,姑姑用她的青春接生了几百万的孩子,给整个东北乡的孕妇及家庭带去了安心、幸福,减少了痛苦。但当国家政策”计划生育“下达时,姑姑又是那么的残忍的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魔鬼!作为一名农村妇产科医生,必须要站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线”作战“,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了高密东北乡无一例超生,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姑姑都勇往直前。

为了执行计划生育任务,身怀六甲的王仁美死了、临近产期的张拳媳妇死了、临盆难产的陈鼻媳妇王胆死了......姑姑一生接生了几百万的新生儿,也亲手扼杀了几百万的小生命!几十年过去了,姑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姑姑的一生也将走到了尽头,姑姑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面对张拳砸破脑门的木棍,姑姑勇往直前,张拳退后了;面对_耗掉大把的头发,姑姑昂起头颅,_哭了。连死都不怕的姑姑这一生唯一害怕的就是蛙!因为蛙的叫声“呱呱”就像那些被姑姑扼杀的婴儿的“呱呱”的哭声,这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寒而栗啊!晚年的姑姑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负罪感,她永远不会忘记张拳媳妇对自己说:“万心,你不好死!”;王仁美对自己说:“姑姑,我冷......”;王胆对自己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

《蛙》以姑姑的一生作为写作主线,早年的姑姑是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而晚年的姑姑信命!读完了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4篇

读了《莫言作品精选》我深有感触。《莫言作品精选》这是一种对事物的讽刺,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莫言作品精选》向人们描绘了各种画面:或悲伤,或欢乐,或梦幻,或真实,或呆板,或活跃,或完整,或破碎……

是他,像一个画家一样描绘五彩的世界,像一个粉刷匠一样装点简朴的世界,像一个导游引导人们欣赏我们的世界,他就是著名的作家——莫言。

莫言出生于1955年,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蛙》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莫言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他用自己的实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文学诺贝尔奖的作家。他写的书完美而又特别。他用一个个简单而又平凡的文字,汇成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让人拍案叫绝。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莫言作品精选》中展现,有篇故事我至今难以忘怀还记忆犹新——《冰雪美人》。

《冰雪美人》讲述了:父亲送“我”去叔叔的小诊所学医,父亲反复叮嘱“我”多干活,少说话,叔叔的医术还算高超,各种杂病都能治,进去半年,叔叔也没教“我”什么,“我”总是干家务,“我”同学孟喜喜个性张扬,长得漂亮,一次,“我”偷葡萄给孟喜喜,老师发现,孟喜喜把罪名揽到她自己头上,又因为孟喜喜个性招老师讨厌,喜喜被开除了。开除后,喜喜帮她母亲经营“孟鱼头”,却招人诋毁,认为喜喜作风不正。一次,喜喜到叔叔诊所就诊叔叔婶婶显的十分厌恶。正巧,又有两人要动手术,喜喜只好等着,没过多久,喜喜就停止了呼吸,没有了心跳!

在《冰雪美人》“我”学徒过程中送着送那,体现了亲情世俗。其实,折断喜喜的先是学校,从葡萄事件可以看出喜喜心灵和性格的美,同时,也看出年级主任的残酷和残忍。孟喜喜面对开除,体现出来的是勇敢。退学后,喜喜和母亲挑起生活的担子,把孟鱼头经营的轰轰烈烈,人们认为是卖“那个”的,看病时,婶婶说是“性病”这都体现了人们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凭自己猜测下结论。

莫言,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莫言的文章都阐述了一个个道理,让读者成长,坚强。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5篇

《爱》莫言散文节选

此文作于2008年,今复发表。实因我特想念梦里的她!

爱真的好无奈,爱真的好疲惫,爱也真的好甜蜜,好感动/我愿意执着追求着我虚幻的爱.我无怨无悔,-曾经玩味无耻的渺视爱的存在,原来世间上的爱无处不在!

曾经不可一世的笑人世间无聊的爱,原来世间的爱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心动,让人感到时间是如此的匆匆,真想留住这让人感动的.时刻.很想令时光停止,很想很想!

在网络普及生活的今天,我也曾笑笑这扯淡的网络情爱,那是爱情的魔力没降临你头上的缘故,你才会如此嘲笑别人的无聊可笑!

心在跳,情在烧,电脑另一端有你牵挂的爱!电脑另一端有让你嘭然心跳的人儿!

一个文字的出现都那么美妙!一个表情的闪现都觉得兴奋!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生活就是这么奇妙,爱情也是如此奇妙!随时的感动令我的心跳窒息,我却无休止的追求着这感觉!我要追着爱情奔跑,那怕到不了终点,或者拿不上名次,我也感动这奔跑时带给我的无穷动力与感觉!-

我的心在跳动着,跳动着的心给我无穷无尽的动力让我维持以这执着的爱恋!

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我挥一挥衣袖,不许下无谓的承诺,只要这朝夕恋爱的感动!

疯狂的追,疯狂的爱,我静一静跳动的心,不留下些许的遗憾!只因有过执着的冲动与不休的追求!

我问一问心灵,问一问心灵!心灵告诉我,我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

我叩一叩良知,叩一叩良知!良知告诉我,我绝对出于内心的感动!-

我望一望苍天,望一望苍天!苍天告诉我,爱要付诸行动!我对苍天发誓,我会将所有的爱献给我所爱的人儿!

我看一看月儿,看一看月儿!月儿告诉我,你的爱太凄美,没有结果!我对月儿说,我愿意!再凄美的爱就是没有结果的爱,我也愿意!-

我充满了一身的感动,我充满了爱的力量,我笑一笑以前的可笑,执着无悔地向着光明大道奔跑!奔跑!奔跑!

我愿将我所有的一切全献给我心中的那个她!来溶化她那冰冻已久的心,我想告诉她,我将是你心中的一团火,我就是将你燃烧,就要将你与我溶为一体!

我不管世人嫉妒的目光,我依然奔跑着追寻着我的爱!我不管他人嘲笑冷漠的言语,我愤然你们的无情,可笑!

这就是我执着的爱恋!这就是我执着的爱恋!我的内心已经告诉我,如果这是一种错,那么让它一错再错吧!我已无力回头!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6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十分鲜明,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偏执的狂热。圣母和撒旦两种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种诱因下极端地释放。手术高超迎接无数生命的妇科医生、狂热冷酷扼杀无数生命的计生干部,这两个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许莫言想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和计划生育这个背景来反映人类灵魂中的善和恶的共存。在那个极端的时代,人类的恶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做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在做的时候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7篇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00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这举动是多么的野蛮。中国人向来推崇火与剑,要秋风扫落叶般地对待自己的“敌人”,倒把个礼义廉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全部抛到脑后。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8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600字

他,笑着走上了颁奖台,用充满爱意的眼睛望着台下的观众,他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从他的获奖感言中我知道了他的童年生活,又认识了他的人生导师——他的母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心地善良,乐观真诚的品质。

莫言告诉我们他此刻最思念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在一个中秋的中午,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莫言的家门口,莫言想用半碗红薯打发他,可是这位老人竟然想吃饺子,不要红薯。莫言生气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而且一人只有半碗,如果给了你,那我们吃什么。正在这时他的母亲训斥了他然后端起来她的那半碗饺子,走向那位乞讨的人,把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心地很善良。

在莫言的十几岁时,他的母亲患上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他们的家庭陷入困境。这时,莫言就怕母亲禁不住病魔的的折磨,会自寻短见。所以每当莫言劳动归来时,一进家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他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见到他的母亲,便坐在院子里大哭,便问她怎么了。莫言不能对母亲说出他的担忧,母亲看出了莫言的心思,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这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被他的话感动了,从中我看出了她的乐观。

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莫言对他母亲的爱有多深厚,莫言是多么地思念他对母亲,为此还特地写了一本名叫《丰*肥臀》的书纪念他的母亲。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他身边的人,事物的,如《蛙》这部小说就出现了他姑姑的形象,但小说中的姑姑你和现实中的不一样。

莫言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学生的楷模,也是一名“大孝子”。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19篇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0篇

宗璞描述妈妈的话质朴无华,但却令人感动。

莫言演说的主题风格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莫言描绘母亲得话。母亲是位质朴的人,当她被别人打多年以后,被打的人变成了行走蹒跚的老人当我不理智地想要去打这名仇敌,被母亲劝阻了;当我卖菜时多收一位老人一毛钱让母亲遭受了斥责,本以为母亲要火冒三丈可是我觉得不对母亲仅仅语重心长地讲过句话;当难能可贵品尝到的水饺母亲分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乞丐老人;当母亲中老年生病活著没快乐,只求家人安心。

这四件细微的事,让我觉得裹小脚、没文化的母亲提升变成了一名哲学家,这种字里行间中间充满了我母亲的`善解人意、质朴。

我妈妈如同莫言的母亲一样溫柔可亲、通情达理。当我开启汽车车门一不小心撞伤了骑车人,弄得他手里血水直流,妈妈不断致歉,她这类低声下气的语调让我内心长出一种说不出口的觉得,我的眼睛会潮湿泪水立刻就需要夺眶而出了;当妈妈卖票时,一些没礼貌的消费者对妈妈明目张胆地说脏话,妈妈不容易还嘴,总是委屈求全的说一句抱歉,由于她了解顾客是上帝;当天桥旁坐满了乞丐老人,妈妈会投出怜悯的眼光,随后从包里取下钱一一给这些乞丐老人。

莫言的母亲溫柔大气、通情达理,是母亲中的榜样。我的母亲也是如此令人觉得溫暖。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1篇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他著的《神聊》中一节《粮食》发表在的《读者》上。《粮食》叙述一个村妇为了养活三个儿女和家婆,用吞食豌豆,再吐出豌豆养活一家人。有一次,因偷豌豆被责问,后上吊绳断不死,再后,她在磨坊用嘴吞食一些豌豆,逃避检查,回到家中用筷子一个个的挑剔吐出豌豆,洗后让儿女和家婆吃。莫言大胆真实地把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描述出来,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村妇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同时给人的启示是:粮食是多么珍贵。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出莫言获奖理由:“他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粮食》体现出莫言创作的高水平。《粮食》主题突出鲜明,敢于实话实说,反映当时中国大地农民缺粮闹饥荒痛苦的生活。

现在跟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大不相同。那时想吃没有吃,而今和以前恰恰相反,人们在浪费粮食。据媒体爆料:在餐饮业里,我国每年就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粮食。有一位教授对全国大专学院剩菜剩饭作调查,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以养活一千万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笔者也亲眼目睹一个小学校两千人早餐,一桶桶的粥、粉、面条、馒头、包子,倒进潲水桶。管理早餐的老师说:“这是常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看来是不能忘本呀!小学生浪费粮食是教育问题,大学生浪费粮食那是令人费解呀!

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兜着走,反而被人瞧不起,扔了反而显得特阔气。

节约粮食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在餐馆用餐时点餐要适量,不摆阔气,珍惜所拥有的财富。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2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650字

在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身着一身中装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并发表了获奖感言。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莫言讲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我听了以后深有感触。

在莫言小的时候因为长地丑而经常被人挨打,他的母亲却说:“四肢健全并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他母亲的这一席话虽然简短,但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宽容。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文中还讲了这么一件事,莫言小时候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他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最后被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一个耳光还跌倒在地,嘴角流血,捡到的麦穗被没收了,而那人吹着口哨扬长而去。但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报仇时,母亲却想办法制止了他。从中我明白了莫言母亲的伟大之处了,她不会让孩子心存怨恨而报复他人,这位母亲是何等的`宽宏大量。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有一年春节,莫言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一人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有一位老人到莫言家行乞,莫言用几个红薯打发他走。每想到老人非但不领情还振振有辞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旧拿,不要就滚!”而这时,他母亲却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却毅然不顾自己温饱将弥足珍惜的饺子全部送给了老人。这才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给予。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文学作品,一定回收益匪浅的。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3篇

莫言散文:大风

大 风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 ,割草技 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 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 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 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 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 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 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 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 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 第1期,有删改)

【知识延伸】

莫言经典语录

1.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2.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3.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4.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4篇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20--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5篇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但是说起来比较惭愧,对莫言的产品我其实没有怎么看过,趁着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看到这里我非常痛恨这个“姑姑”了,然后,莫言说他的“姑姑”其实是个好人。因为她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在当时中国人口太多,国家又贫穷,这样的话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姑姑”当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对过去的行为开始忏悔。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到伤心。“姑姑”既捍卫了国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传宗接代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个人无法左右。读了《蛙》以后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为生活在变革年代的人感到无奈。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6篇

最近,我开始对莫言的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渐渐的着迷了。他的文章好词并不多,并不像那些大作家所拥有的优美的语句。但,他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会去用某种事情来表达出一个道理,让人去明白真正的对与错。并且还时不时的会引用一些古人说的名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篇我对此大有感触的文章:《乐游书海》。

这只是一篇散文,莫言在大学时写的。

他着重描写了在大学时读书的作用。上大学是从学习渐渐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而你在大学不读书,大学就等于白上,而你到社会当中,就什么都不会干,会得到被人的嘲笑与讥讽。而读书就是让你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书中经典的语句,让你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经验,并净化了你的心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必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去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莫言在此的理解是:这只是古人认为只要读书,黄金和美人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而这只是他们对读书的向往。而我认为,他们这种想象并不离谱。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能让你学会怎样去善待别人,与人接触。而这样,你就会“美丽”,许多人会喜欢你。黄金和美人不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了吗?尽管没有财富与美人,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让你学会与人接触,你这样不就可以容易融入社会了吗?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学奋力读书的原因了。

以前人们愤苦读书的精神现在人们都转化成了打游戏了。其实,读书比打游戏更有乐趣。就算是小说,也有它的价值,也是知识的获取啊!

如果你想让财富和美人来到你身边,那就快快来读书呦!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7篇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_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8篇

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故事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总之,这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值得一看。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29篇

我不知道其他人对于这本书到底是做出如何的评价,但是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我其实不太喜欢豆瓣中的小说简介,因为看完这个就很容易将人导向于某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我很讨厌这样的感觉。诚然,在文中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关于母亲的描写,书名是生殖繁衍的象征也是母亲的伟大。

其实看到莫言所描写的这些文字,让我更容易想到余华。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无论从时代背景的描写还是语言文字上的应用。我想,或许这部作品只是母亲与孩子们的一部记载吧,而正是因为记载了近百年的历史,因此到底里面蕴含着什么,或许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上官一家,她们的血脉中正如母亲所说,有着倔性,上官家的人是不听劝的。我其实很喜欢母亲所说的一句话,她要的是司马粮,鸟儿韩这样的`惹事的儿子,而不是一个窝囊废。其实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母亲的心声啊。在上官家成长的历史让母亲实在是受不了窝囊废样的男人了,而另一方面,上官家的所有女儿,找的都是轰轰烈烈的生活,或许这个也是另外一种影响吧。

其实仔细一想,上官家女儿们的不同结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那个时代不同的人们都难以避免的悲剧,一步一步地几起几落。直到走到最终的结尾。母亲孕育了这些的生命——但是他们的成长,或许就已经不受到控制了吧。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30篇

莫言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因为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所经历的过的都通过写作来表达出来,用自己的心血去写作,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感言上,莫言的感言让我震撼不已。

莫言的感言一开始就写到了母亲,写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还有在开头写到”我的母亲。你们——却无法分享了“。写出了母亲他的遗憾,以及最疼爱莫言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们都说母亲是人生的导师,正是有了这导师的影响才铸就了现在的.慕言。在后面说道:”我与母亲去捡穗子,守田的人来了,母亲跑不快被抓住,被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又看见了那个看守人但他早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去揍他一顿,但被母亲制止了,从这里体现了母亲的宽宏大量,善良。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教师,母亲不仅是孩子时的教师,也是成年以后的人生关键时刻的教师,而正因为母亲的善良,对我的宠溺,让他有了现在的成就,这更加强了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心理甚至有一种负罪感,这会导致莫言有一种不能弥补母亲的感受。

他说,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实践,超越实践,这一表态是值得肯定的,从红高粱中潇潇洒洒走一回的豪迈和执着,我看见了莫言的立场,在这个追求中,我们领悟了实践是一回事,小说中的实践中又是一回事,不管这个实践是否真实,是否值得珍惜,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的实践。

莫言作为一个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作家写作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岩屑,不可能是高高挂起的孤独感,通过故事我看到了他那时代的故事,并且揭示了我们这个苦难民族的特定时代,特定生活。

莫言作品感悟200字 第31篇

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只看过一本,当然不能给莫言下什么结论。但模糊的感觉还是有的。我参加的一个读书群,有个书友说:“作家不是政治家不必背负过多的责任,只要故事写得好,文笔好就可以了。”这个书友说的对,也不对。应该这么说:“作家虽然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一定是人类精神的守护人。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而所谓故事和文笔,不过是他的手段。像金庸、琼瑶那样的人,永远称不上伟大。但是他们的确是作家。”

对于一个“小心地避开中国现实”(国外对莫言的评论)的作家来说,莫言也许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只能记住像索尔仁尼琴、哈维尔那让的'人。莫言,就像他的笔名一样,实际上没说过什么。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