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推荐26篇)

报告 0 9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篇

小学开展劳动实践课的重要意义

《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劳动能力。”这说明__重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把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和实践教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提高教育质量,让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主体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个体特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劳动实践教育是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是他们未来生活的需要,劳动实践可以促进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而许多企业又招工难的现实,人们对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养尊处优,因此,要改变“吃饭妈妈喂,走路爸爸背,长到十八岁,干啥都不会”的状况,劳动实践教育尤其重要。

劳动实践课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亲力亲为,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教育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劳动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劳动实践课是任何其他科目不能比拟的,实践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并能动运用知识去指导实践,使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都得到发展和锻炼。

劳动实践对发展小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的主体性只有在实践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解决了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他人,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的精神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进行思考和操作,自己设计创作,有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能够“高高兴兴的学、有滋有味的学”,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智慧。

劳动实践给了学生一个相对自由、自主、独立的小天地,比如学校组织折纸、工艺品比赛等,学生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放在展室里,内心充满喜悦和自豪,这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成果的愉悦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具体操作提高动手能力,使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印证。此外,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增强管理意识,学习管理方法,提高组织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期,劳动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劳动实践课是各类可目的补充和延伸,它为小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实践证明,劳动实践教育是促进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并且是其他科目无法代替的。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篇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锻炼学生劳动能力。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大纲》,提高认识

秋季开学初,我们组织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劳动 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 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在德 、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找出差距,老师们认识到:不认真地进行劳动 课教学,学生就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热 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组长,两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教研组成员有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初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语、数主要学科一样 ,同等对待,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 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每个科任教师必须执教一堂观摩课,从中评选出优质课,期未进行考试、 考核和总结。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把住备、教、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 它学科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按照教研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各年级7人次劳动观摩课,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劳动课的实践性,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烹饪,师生共同操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调动了积极因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走出教室

除开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 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3篇

这次系评选劳动教育先进班级,很荣幸我们会审1班被系里评选为先进班级。其实劳动教育这一形式对于现在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在开始开展这一活动时我们不理解其意义而有一些抱怨,但是现在,我们深刻理解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感谢学校开展这一活动。它不仅锻炼了我们自主动手能力,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了保持洁净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对于这一点我们深有认识。

劳动教育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它是全体同学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班的清洁区情况较为复杂,不仅有围绕二号教学楼一周的草坪,而且还有成功大道及二号楼前的路面,其中也包含后面的桐树及周围的栏杆、路标及名人像等需要擦洗的物件。面对复杂的清洁区,我们班劳动教育小组的划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分组上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吸收前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划分。现在我们班级分为7组。1组有5人负责室外劳动区域所有需要擦洗的物件,2组6人负责管理系大楼正门前路面、草坪及树坑。3组7人负责管理系大楼北侧苗圃,4组11人负责管理系大楼南侧苗圃,5组5人负责管理系大楼东侧苗圃,6组9人负责管理系大楼南侧成功大道及人行道,7组7人负责主教室。这些名单的确立也是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根据劳动组长全威楠学姐给我们的建议而制定的。当然,这些组的划分及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天气及一些特殊事件的变化做出相应变化。在辅导员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知道了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有人情味,我们的劳动教育都尽量照顾到了每一位同学,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清洁区在打扫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离开,我们会按学号依次确定每天留下同学等待打分组的成员。也正因为这些留下同学的付出,才会有今天成绩的取得。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今天会审1班不会站在这里。无论是否下雨,他们都会在大部分同学走后依然留守在那里。如果有树叶被风吹落,他们会前去拾起。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因为劳动教育这一活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是信念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预备党员发挥党员先进性带头工作,面对恶劣的天气也从不退缩。由于几天的连绵阴雨,雨过天晴的一次劳动教育充满了艰辛,她不顾树叶堆的脏乱,一点点用手挖出树叶,并且留到最后。而她却没有丝毫怨言。他就是我们班预备党员李丹阳同学。正是党员的光荣不断指引她前进,时常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劳动。这些义务劳动让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觉得无尚光荣。成功大道两边的枫树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下来,是他们不顾秋风凌烈,把劳动教育看成一种乐趣。他们的带头作用不断激励着会审1班的每一个人。

于娜同学作为劳动教育小组长,从开始劳动教育直至现在一直勤勤恳恳,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认真检查本组卫生。以身作则,坚持不懈地使负责区域保持整洁,并且其负责区域从来未出现问题。她带领着她们组的组员每天最早开始,最晚离开。负责我们班级最重要的区域,是她带领着她们组员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班的劳动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劳动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她自己不断完善。

张营雪同学身为国旗班的一员,本来不需要参加劳动教育,但她在辛苦的训练之余,仍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是一种利于助人的表现。并且她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怕脏、不怕累,准时到劳动区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付敬敬同学在发烧期间仍未请假,坚持劳动教育,完成自的任务之后仍帮助其组同学共同打扫完才回到宿舍休息。

杨明丽同学每天在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还帮助其他同学,不管是扫地、捡树叶、擦路灯,还是其它工作,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她得身影。任劳任怨,从不抱怨。有一次。下雨学校要求劳动教育,她在完成自己组任务后又帮助其他组的同学打扫落叶。由于地上有水,落叶难扫,她就用手捡。将伞放在一边,冒着大雨捡树叶。当我们看到这一幕都非常感动。雨在哗哗地下,而她就像雨中的精灵一样,她得周围充满了温暖。

他们把劳动教育当作一门重要的课程来修,态度认真、耐心,是我们教育的楷模,是她们的付出才有今天的收获。

在从开学到现在这一段时间的劳动教育,在失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我们得到以下经验,在这里介绍给你们,希望对你们以后的劳动教育有一些帮助。

1、首先,要充分了解你们劳动教育的场地形式以及打扫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打扫,把自己的任务圆满完成。

2、要将劳动任务分配到各组,由各组分配到个人,明确每个人的劳动区域,有明确的负责人,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才能使大家有充足的劳动积极性。

3、在劳动教育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细节。劳动范围内的打扫任务要从细节入手,但要顾全大局。

4、要注意效率。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打扫质量好。

5、要求各组组长先检查一遍本区域,在确认后让劳动委员再检查一次。检查确认无误后,劳动委员方可让各组组员离开。

6、打扫劳动区域时要注意不能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保证本组劳动区域打扫符合学校标准。

劳动成绩的取得是全班同学一起努力的结果,他们按时参加劳动,在劳动进程中不怕脏、不怕累、肯吃苦、团结一心,大大提高了我们班的凝聚力。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4篇

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主人翁的劳动态度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使学生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把理论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

浅谈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摘要]劳动可以促进身心发展,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劳动就是创造,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关键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作用问题对策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指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在推进中小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劳动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劳动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3岁才会讲话,上小学后成绩很差,可是后来,他不仅跨进了大学之门,而且经过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创立了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正如高尔基说的:“人的天赋就是火花,他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他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教育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天地。劳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技术性高,并且要求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在劳动中,通过学习、观察、思考、操作和组织,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劳动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劳动教育是发展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世界上的一切创造都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木筏,就不会有远渡重洋的海轮;如果没有第一部纺车也就没有近代的纺织机;如果没有第一把锄头,也就不会有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如果没有古代火药的发明,更没有今天的“神七”升天……可见,劳动生活是一本及其丰富的教科书,应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参加劳动,做劳动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注意从劳动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参加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思想、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并且可以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劳动时随着肌肉的伸缩,神经系统逐渐健全,肺活量增加,视力锐利,听觉灵敏,精力旺盛,也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消遣、娱乐,劳逸结合,能得到某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4.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主要内容。劳动教育的实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

理。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主人翁的劳动态度,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使学生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把理论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

二、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发展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人贯彻,我国独生子女比例上升,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增无减,家长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识淡薄。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由此一来,出现了部分中小学生好逸恶劳、鄙视实践的不健康状况。

2.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环境和劳动教育条件极差。城市学校中,一般六七十个学生只打扫一个教室,几千名学生只有院子中央一块绿化地。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因而,很多学生没有劳动观念,有的学生读完大学仍然不会洗衣、做饭,完全可以说不会自理。这个严重的现实要求我们的家庭、学校,对学生有必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提高生活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三、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中小学校应该立足校情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在这一点上,特别是劳动教育的校本特色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参考。如在日本,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荒无人烟的小岛,让孩子们自求生存,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劳动观念、勤劳勇敢的精神。

2.学校要安排好劳动教育课的内容,可由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的劳动条件和周围的环境而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劳动教育内容。我认为,劳动教育内容一般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有服务性的有公益性的,有个人、家庭和学校、社区性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课的组成部分,大家都应重视,积极参加,从中得到教育的目的。

3.激发学生参加劳动锻炼,培养其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教师因善于通过各种正反的事例使学生意识到,不参加劳动锻炼,就没有健康的身体。例如,劳动课本中的各种小制作和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均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动脑的协调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的创新能力。这正是当前提倡的创新教育所要求的。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逐步加深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爱好与动机水平,特别应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喜爱劳动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史成生.劳动教育——一项不可忽视的德育工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5).

[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王安芳.中学劳动教育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谢丽玲.劳动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卢梭劳动教育思想述评[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5篇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

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

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

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

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劳动是创造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懂得班级的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孩子虽然小可是也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并努力在实践获中得真实的体验,才能提高劳动的能力。

一学年下来收效不错,最基本的做到了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责任,最有趣的是我们班48人全部都喜欢劳动了,最大的收获是:每天有很多孩子们都争着要主动打扫卫生,要是没有选上还不高兴呢!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6篇

三中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上,领导重视,定位明确,组织管理到位,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王校长和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办学方向,改革教学环节,重视特长生的培养,重视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和培养,以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以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目标。以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光荣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使学生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为社会输送大量品学兼优、身体强壮的合格人才。

一、定位明确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娇生惯养、不善劳作,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同时缺乏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往往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定、信心和勇气不足。因此,劳动教育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优良的思想作风,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敢于胜利的勇气迎接高中学习生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作风。

二、领导重视

为了切实搞好学生劳动教育,学校每年定期由主管校长刘校长牵头,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参加的劳动教育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教育计划、方法、途径,分析近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的重点,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我们在劳动实践之前都要召开专门的准备会议,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合理安排学生的劳动内容,老师们带领学生到学校各处打扫卫生,每到一处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劳动光荣知识并亲自做示范,自始至终与学生在一起。夏初的太阳虽称不上骄阳似火,却也已有些酷热难当,但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干得仍是热火朝天,在劳动的大课堂,正是老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给学生上了既生动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一课,让学生们在劳动的苦与乐中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练了坚韧不拔意志。亲身劳动的体验,让同学们不仅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而且意识到学习生活的宝贵。再次回到校园,他们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分秒必争,努力向上,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劳动教育能够落实的保证。

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都要到陵园、社区进行义务清扫,开学后开展校园除草劳动教育,动天进行铲雪劳动教育等。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宗旨始终没变。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

我校近来一直将每周一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或劳动教育课,班主任组织和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卫生清整、整理寝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每一次,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效果很好,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2、学生负责教室和教学楼的卫生:

我们始终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教学楼的卫生清整,做到一日二清,卫生督导组检查评比、班级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学校对各班教室、卫生区进行检查和学生互查相结合,成绩记入班级量化综合评定。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校团委、政教处审批才能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青年志愿者帮助困难同学,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孤老户。工厂、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留下了百中青年志愿者的活跃身影;老人们笑得更开心;在“清明节”和“五一劳动节”开展“我劳动、我光荣”为主题劳动教育——捡拾垃圾——清理口香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明建设,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增强了青年人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以及爱家乡、建家乡、强家乡的思想感情。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三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意志品质、集体观念、劳动技能,为我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活动领域,使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使三中真正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7篇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在市教体局和办事处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小农夫”田园课程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小农夫”田园课程开发小组

由郭昱校长任组长,余彩霞、常静、王任、郭春洁、韩峰任成员,制定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价细则,明确课程开始和完成的时间节点,并在课程结束后总结课程得失,为进一步推广课程做好准备。

二、做好课程规划

立足本校实际,围绕本校“让乡村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自然资源和师资资源,做好“小农夫”田园课程规划。首先组建“小农夫”田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课程目标和开发依据,确定参与田园课程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的教师队伍。其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三园一道一室”田园课程实践基地。最后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和评价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所需经费支持,确保课程按计划实施,形成成果,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确定课程目标

“小农夫”田园课程的目标聚焦三个维度:一是塑造劳动观念,让学生理解幸福生活是由劳动创造的;二是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当地常见农作物和花草树木的种植技巧、节气研学、以及田园有关的诗词、艺术作品等;三是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热爱劳动,养成习惯和劳动品质。

四、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成“三园一道一室”田园教育劳动实践基地,为“小农夫”田园课程提供实践场所。

“百草园”是“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实践基地,在前期校园规划中,学校将操场西边绿化地改造成400平方米的耕地,供师生种植农作蔬果。分田到班,责任到组,采用轮作方式种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春种、夏收、秋耕、冬藏的劳动智慧。

“百果园”原为校园教学楼前的绿化带,所种植被也较为普通。借植树节之东风,由学生自发捐献果木进行栽种。园内桃、李、杏争春而开;柿、梨迎秋飘香;更有樱桃、石榴、红枣等点缀满园绿色。该园还供学生剪枝、除虫、采摘之用,劳动教育的载体功能彰显。

“百花园”原为学校附属幼儿园的花园,后改为种植纸鸢花,春季开学后的三个星期左右,纸鸢花竞相开放。紫色的花朵引来蜜蜂蝴蝶飞舞,满园飘香。学生利用百花园学习花草种植,学习花草诗词,把劳动教育融合与花草种植之中。

“星光大道”美在道路两边的栾树,春天栾树发芽,翠绿细长;夏天绿荫满地,引来鸟语花香;秋天落花满地,红色的灯笼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冬天玉树琼枝,粉妆玉砌。秋天学生用栾树的树叶制作树叶画,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作品展现出学生的劳动智慧。栾树是鸟的家,每天晚上斑鸠、喜鹊等很多鸟儿在树上过夜,清晨来的早的学生可以听见动听的鸟叫声。为了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思想,学校发动学生自制鸟巢放在栾树上,给来学校过夜的鸟安个新家。树叶画和鸟巢制作是两门学生非常喜欢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明白劳动可以让自然更美丽。

“劳动教室”,劳动教室同时也是学校的美术教室,室内有剪刀、卡片纸、胶水等劳动课常用的工具。学生在劳动教室里可以制作树叶画、插画设计、制作鸟巢、葫芦画等,也可以存放学生的劳动成果和作品,是劳动教育成果的创作与展示的主阵地。

“三园一道一室”实践基地,涵盖蔬菜种植、花草培育、果树栽培、美术创作、物品设计制作等不同劳动场景,紧密布局在教学楼、综合楼、操场等建筑旁边,成为学校田园文化的重要构成,营造了劳动生产和生活的大情境,自然应运派生出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五、开发“小农夫”田园课程,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小农夫”田园课程立足本校实际,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劳动课程的一种新样态。课程的框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常见农作物的种植》、《常见果树栽培》、《常见花草培育》、《丰收节》、《节气研学》、《田园诗词》。通过此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种植情况、建立热爱家乡情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观察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体会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六、把“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劳动教育渗入到各门学科中

学校制定了以“田园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规划,“田园课程”将劳动教育渗入到各门学科中,结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学生在此劳动、观察、学习、测量、写生、赏析。如在语文课程中布置与田园课程相关的观察与写作;在数学学科中让学生到百草园中去丈量菜地,在拍卖会上运用数学知识拍卖;在美术课上手工制作树叶画等。学科融合是田园特色课程的主要特征,它将所有的学科都聚焦在这里。

七、建立“小农夫”田园劳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小农夫”田园劳动课程将采用对学生和教师两种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课程成果评价融合在教师评价之中。学生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等。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参与汇编《小农夫》校本教材,并进行课例展示,对于优秀的田园课程推荐市级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评选。

八、打造田园校园文化

随着“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实施,具有田园风格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除了田园校本课程的软文化外,在硬件设施上也设计了田园风格。教学楼完成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楼层文化建设,让每一处景观充满田园气息。学校围墙上由“春耕秋收园”“实践展示栏”“丰收廊”“科普园”“田园书画廊”等几大板块构成,展示的是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及丰收成果。“田园诗篇”“田园风光”则布置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幸福笑脸”,“田园作品”、“诚信书架”分布楼道通道。整个校园绿化面积达到50%,绿树成荫、四季有花、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呈现一种田园气息。

九、课程成效

“小农夫”田园课程全域彰显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构建“田园课程”的劳动新样态,打造有格调的劳动场域,形成宏大叙事的劳动情境,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坚定的劳动意志和信念,起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小农夫”田园课程探讨的终极话题是价值向度的,看重的是劳动之于人生、社会、世界的价值意义。学生在开荒耕种中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在义卖农产品后,孩子们将“人生第一桶金”用于感恩敬老院的老人;在母亲节,“校园鲜花开,我为母亲摘”,用自己种的鲜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毕业时采摘百草园里的鲜花,学习插花技艺,用一捧捧精心搭配的绚烂花束表达感恩师长之情。

劳动教育有了反哺情、感恩意才能烛照学生的一生。《小农夫》田园课程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生根带来了一种新模式,它带给学生的是伴随一生的乡土情结和淳朴的劳动品质,同时也带给学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原始能力。这种劳动品格和原始能力是落实国家核心素养的根基,是有根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诠释,展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样态走向。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8篇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了,我们身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就更加应该要继承好、发扬好这一美德,所以我们身为大学生就应该要积极参加劳动,只有多劳动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身边有不少的同学都认为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最主要是的事情是学习,搞劳动这种事情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那些以后出来工作上班再考虑完全来得及。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平时跟这类同学接触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跟他们说的,勤劳的人或许不会创造多么大的经济财富,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勤劳的那一个人绝对会生活的更好,也绝对会创造出更大的精神财富。

拿我身边每天在一块接触到的室友来说,他换下来的衣服都是堆在桶里面凑够一桶了拿到楼下的洗衣机去洗的,无论是冬天多的衣服还是夏天单薄的一两件衣服都是用洗衣机洗的,能用机器绝对不会用手洗,当然我并不是说用机器洗不好,而是我觉得有时候适当的劳动绝对是能够给我们一些锻炼的。在这一次的体育馆打扫劳动活动中,我就发现了不少的同学都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过段时间我们体育馆要承包一个大的赛事,所以学校安排我们去打扫体育馆,将所有的座椅都给擦一遍,虽然我心里是有点抵触,但是也还能接受,毕竟可以加素拓分……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都是对这些劳动比较懈怠的,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觉得特别的累不愿意做,其实学校并没有强制安排我们来弄,都是自愿报名的,我觉得自己报名参与了还是要好好的做吧,这也是负责人的表现,而我们中间部分同学就因为平时很少参加劳动,所以吃苦耐劳精神的竟然比较少算。在结束回宿舍的时候,我还听到了有同学说手脚都酸了,我们报名的人是比较多的,所以每个人其实只要弄十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也还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了,但是没想到会有同学到了手脚发软的地步了,这就是缺钱劳动的情况了。

我们参加劳动其实也是有不少的好处的,首先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体魄,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壮,再就是可以增加我们吃苦耐的精神,让我们以后工作了能够表现的更好。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9篇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参加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皮亚杰指出_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_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 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 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 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4)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总结一年的工作,只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_教、学、做合一_,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0篇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大多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书包父母给整理房间父母给打扫衣服父母给洗饭菜父母给盛在碗里??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竭尽所能面面俱到事事包办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生活条件富足,孩子也成为了家中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事事包办,同时,学生学业压力大,学校劳动教育未做到有效落实,导致小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弱化。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劳动课程;榜样引领;实践活动;家校合作

2020年3月20日,_中央、_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使其形成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成了我们目前要考虑的问题。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大多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书包父母给整理,房间父母给打扫,衣服父母给洗,饭菜父母给盛在碗里……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竭尽所能,面面俱到,事事包办。同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去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压力繁重。孩子没有时间劳动,没有机会劳动,这便削弱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除了父母“包办”和学业压力因素之外,还有一定的学校因素。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时少,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反而是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孩子并未在劳动实践中体味到劳动的意义,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国家需要我们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重任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能让学生获取知识,体验劳动过程。学生通过劳动可以强健体魄,获取劳动技能,拓展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劳动教育也是学生品格塑造的过程,劳动教育,有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能够敬畏劳动,尊重劳动者,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三、劳动教育的策略(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要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制定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同时依托学校所处地域的周边环境,挖掘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过程,获取劳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比如,组织低年级学生采集标本,让学生感受物种的多样性,激发劳动兴趣;组织中年级学生开展“家务小能手”“环保在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

感恩意识和环保意识;带领高年级学生到田间劳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劳动方法,保证孩子安全,同时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写在劳动记录卡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学生交流、分享。(二)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榜样引领,培养劳动精神。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到中国“_大发明”,从“铁人”王进喜到“最美逆行者”,这是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抵达湖北,坐镇指挥,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疫情当前,身先士卒。他们在坚守中散发劳动的魅力,他们的劳动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人。学校可以借助这种劳动模范人物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劳动者劳动的态度和精神面目,使劳动精神扎根于孩子们心中,使他们产生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愿望。

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节日,制定劳动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比如说,植树节,带领孩子们一起种树;清明节,带领孩子们寻找春天;劳动节,开展“最美劳动者”评比活动;世界环境日,带领孩子们捡垃圾,指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做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劳动的美,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三、家校合作,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还需要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只有亲身体验过劳动,学生才会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道理产生认同,才会热爱劳动、愿意劳动。有很多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比较少,自理能力也比较差,面对劳动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试着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服务。同时,家长还要给孩子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家长做好劳动示范,支持鼓励孩子劳动,并引导孩子用劳动服务他人。比如说,教孩子包水饺,在包水饺过程中,家长和孩子能够享受这美妙的亲子时光,孩子在这融洽的氛围中自然也会对劳动产生好感,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此项劳动技能,以后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技能服务于更多的人。

总之,社会需要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劳动教育应当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完善劳动课程,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将劳动教育落实于实处。【参考文献】[1]胡倩云.简述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意义[J].才智创新教育,2019.[2]叶克表.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小学劳动教育新体系建构的探索[J].才未来教育家,2020.[3]胡赟赟.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4]汪曼.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师博览,2020.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2篇

教育部联合共青_、全国少工委昨天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要开设劳动技术课,并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社会上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意见》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从家庭来讲,这部分家庭教育常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3到9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普及校园种植或养殖,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等实践活动。学校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3篇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高一年级学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教育,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二)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两周不少于3课时;普通高_14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志愿服务2学分,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根据我省实际,义务教育3-9年级信息技术单独开设,每两周1课时或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

(三)统筹学科融合。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四)统筹家校共育。要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专题的实施方法,提升教育效果。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普及校园种植,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外劳动,加强与社区、村(居)联系,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

(五)统筹成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发展指导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方案、研学旅行方案3项研究成果;高中三年学生须参加至少1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选择至少一门专题教育内容,并有完整的学习笔记(或标志性成果)。中小学生须按要求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党团队教育活动、军训活动等。

(六)强化评价结果使用。要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关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参加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

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等,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各中小学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具体的学期教学计划、评价方案。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具体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二)加强师资保障。要加强中小学师资建设,配足配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要加强对《指导纲要》《指导意见》的学习和培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训纳入各级教师培训项目统筹实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要配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实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三)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大经费投入,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设置足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工具耗材等。要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校际间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研学旅行基地、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以及区域内的风景名胜等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要依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城市、乡村遴选认证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等社会资源,分级分批建设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实践基地。(四)加强评价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纳入群众满意度调查、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范围,调动学校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培育总结推广优秀课程经验和教学成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优秀课例评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建立优秀案例库。要发挥典型引领,对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好的地方及时宣传推广,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4篇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5篇

本学期,接手担任四年级的劳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劳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劳技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2、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不敢以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

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取得成绩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

三、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今后,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6篇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孩子在接受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让自己与世界充分接触,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既能让孩子们爱上劳动,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明白劳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同时培育对劳动者的足够尊重的情感;

2、孩子们在劳动中可以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涵养吃苦耐劳精神,对文化课的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

3、孩子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还可以感知出劳动的美、创造出劳动的美、品味出劳动的美,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劳动教育更能益美。

4、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明白不能浪费,养成节俭的品质。通过劳动,感受满足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勤劳、乐观的性格形成,形成对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人的厌恶。

5、劳动可以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通过多项劳动,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能,以后最起码生活可以自理。甚至,有些技能以后真的可以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7篇

一、创新

在劳动技能课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 低年级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本领,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体会劳动课中的乐趣刷牙、打扫卫生、叠衣服、系红领巾等习惯的养成。

例如:

1、刷牙

在刷牙课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杯子和一个小牙刷。我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每次上课前,我总是要问每天刷牙时间,为什么要刷牙?让每个学生轮流表演,还运用儿歌让每个学生牢固掌握刷牙的方法,略差的学生,我手把手的指导,教育学生养成早晚刷牙、漱口的卫生好习惯。

2、系红领巾

课堂上,我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每天来到学校要戴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红领巾,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骤练习系红领巾,采用一帮一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带红领巾和洗红领巾、叠红领巾的正确方法,不会的,我在课外进行辅导,耐心的教育,收到了成效

二、合作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技能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例如:

1、穿、系鞋带

能充分发展学生手指协调活动能力,养成独立完成事情的好习惯。我采取穿好的鞋,让大家轮流欣赏老师的作品,引出今天的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的鞋带是自己系的吗?谁来帮助老师完成系鞋带全过程,只有两名同学能独立完成,其余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才能勉强的完成。通过今天学习,希望同学们以后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在让父母为你们操心了。

接着,我讲鞋带系好的好处和不系好的坏处。然后利用自己穿带鞋带的鞋子,进行分布练习,教师辅导,纠正不足。最后,分组练习,组长负责把每个学生都教会。老师并利用游戏比赛的方法,比比那一组的学生以最快完、系的最好完成任务,及时颁发奖品。

2、炒酸辣白菜

记得学生炒酸辣白菜的时候,我就亲自示范切炒,并讲述方法,逐个辅导学生刀法。手把手的教,个别不够熟练的,丝切的不均匀的,就耐心的讲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让每个学生把菜切完,进行评讲,哪个地方不到位,哪个地方做的好都给与很好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炒菜要领和方法,才能做好一顿可口的饭菜。对示范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严厉批评教育,课下个别谈心。老师完整的示范后,优秀的练习,充分发挥的小组长的聪明才智,由组长负责完成本组的任务,老师巡视每个学生操作的过程,及时找不足,改正。

三、成效

我在劳动技能课教学中,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课堂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我总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并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使他终生受益。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观察实践的力度,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研究、去体味,才能使学生学好劳动技术,掌握劳动技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8篇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们只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教育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19篇

二十一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劳动教育,不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家里学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超负荷的包揽,在学校里,老师少安排劳动活动,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我校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劳动意识、劳力技能的教育。

一、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家务我来干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如种植树浇水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并把学生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学生带回家。这样学生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学校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校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学生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学生了解小区公园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三、通过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学生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如:学会做简单的家务、整理床铺等。我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能使学生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校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搞卫生;放学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培养学生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加强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在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学生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校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学后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后我校还需进一步把这项内容深化,为培养新时代自理能力很强的接班人付出最大的努力

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实践场所,加之学校环境幽雅,教学楼巍然耸立,设有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美术室等,全部达到县级一类标准,学校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更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0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教师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

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天的值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值日小组,冠名教室的美容师,把值日工作分配到人,落实到每组的值日组长,实行轮流值日;值日组长必须把值日情况做好记载,尽量记录做得好的同学,然后由组长对他们做出反馈奖励,提高组长的积极性;开展比卫生活动,每天放学检查教室环境卫生,好的小组奖一个五角星,每两天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好的个人奖一个大拇指,结果同个人考评结合起来;新书发到学生手中,便开展包书皮比赛。结合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服|、洗手帕、整理书包等。劳动竞赛不仅开展于校内,并可延伸到家庭,如配合家长制定劳动计划,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劳动兴趣。竞赛还应适时,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帮妈妈活动,我疼我的(家长)活动,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并持之以恒抓好劳动教育工作。

一、思想认识到位,要使我校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关键要抓好老师的教育思想转轨。

二、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要切实抓好劳动教育必须有一套具体分管劳动教育教学的组织。我们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组成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三、保证经费的投入,劳动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劳动实践为改善劳动教育教学的条件为鼓励教师热心劳动教育教学我们在教育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统筹安排适当倾斜保证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提高质量抓师资,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对劳动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我校挑选劳动技能上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担任劳动课。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的做法一是开展拜师学艺活动二是评选校级青年教师劳动优质课。

2、制定《劳动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为使劳动课教师规范地上好劳动课也使学校领导准确评价劳动课我们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劳动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外地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了《劳动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案》使教师教有标准领导评有尺度同时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3、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劳动课骨干教师到外地听课学习。

五、专题研究促使劳动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我们以劳动课教学大纲为指针方法上采用试点引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做法几年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以下专题的研究

1、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公益劳动基地一是与车站、公园、图书馆联系建立公益劳动基地二是开展公益劳动活动。

3、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重点进行劳动课课堂教学的研究。

教师们共同探讨劳动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几个环节。根据劳动课以学生劳动实践为主体以训练劳动技能为主线的特点。将劳动课分为技能新授课、技能练习课、技能迁移课三大类型。技能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为模仿和初步学会技能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技能迁移课的教学目标为熟练。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为激发兴趣操作示范学生实践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五个环节。教师在劳动课中要重视入门指导巡视指导小结指导作业指导这四个发挥主导作用的环节。国家教委新的劳动课教学大纲颁布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树立质量观念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照《纲要》我们今后决心以劳动教育的硬件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课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把我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进一步抓好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1篇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

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

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

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

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劳动是创造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懂得班级的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孩子虽然小可是也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并努力在实践获中得真实的体验,才能提高劳动的能力。

一学年下来收效不错,最基本的`做到了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责任,最有趣的是我们班48人全部都喜欢劳动了,最大的收获是:每天有很多孩子们都争着要主动打扫卫生,要是没有选上还不高兴呢!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2篇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但是根据现在家长的情况来看这方面教育做的是明显不够的,有的家长惯着孩子的各项毛病,喜欢什么事都自己做,甚至不让孩子插手,这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不利的。当然,家长的这一做法我们也是非常理解的,因为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孩子都是皇帝了,尤其是家里有爷爷奶奶的更是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里还是存在着这一类学生和这一类家长。

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不听话就罚你劳动”,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学生鄙视、厌恶劳动。

总之,我们应树立以“勤劳”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创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孩子们自觉地参加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自我生存能力,能为家庭和社会服务,为我们民族服务,有责任感的公民。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3篇

为了让学生在劳动中习得知识,在劳动中提升动脑、动手能力,在劳动中收获学习的快乐,xx中心小学多举措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陶苑基地习得知识。每个学期初,学校要求相关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合适的劳动课,本学期包括《摘菜和洗菜》、《缝扣》、《果蔬拼盘》、《洗衣服》等内容。主题课上,老师都会轮流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陶苑基地内,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地教授学生们劳动知识和技能。

农事课程学科融合。结合学校市级劳动课题,课题组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农事课程群。在各科教师的支持下,该校的农事课程和语文、音乐、美术等融合,开发《农事博览绘本》、《田园古韵》、《田园读写绘》、《大地飞歌》、《农事绘画》等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农事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能力。

家校联系劳动实践。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向家长传达关于劳动的教育理念,还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学生的劳动过程,并进行拍照记录。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对班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开展班级劳动评比,让“劳动”二字深入人心。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4篇

一、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落实。

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有的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好胜要强,不甘落后,但有的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重视学业、考试高分,但有的忽视能力和个性的充分张扬;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有的缺少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青少年学生的上述不足,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家长望子成龙、溺爱有加的不恰当的教育,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缺陷,需要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制定了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七个一”的目标和任务: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种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认识(国土乡情的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课程计划的落实。我们严格规定,必须按教育局的规定,全面开课,特别强调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的地位。不得以学生学习紧张为由削减劳动课时间,并将劳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检查之中,定期检查,确保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3、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落实。从20xx年到现在,我校共建立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三个。

二、劳动实践与素质教育的“三个结合”

1、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把德育工作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劳动实践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点,获得比较全面的劳动知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实践基地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针对我乡的地理位置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设置情况,我们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在课程计划和教育教学方面由校统一安排,以种植业基地作为他们的特色。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我运用劳动实践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夯实了劳动教育这个基地,更新了教育观念,学生的特长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特色的形成。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5篇

劳动教育;概念;定位

王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迄今,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就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定位达成共识。这种情形不仅影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影响劳动教育的定位与实践。因此,明晰界定劳动教育的概念,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劳动的本质是改变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难怪_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然而,人们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却莫衷一是。

《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一词的解读有三:一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三是“进行体力劳动。”[2]可见,劳动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含义,有时则单指体力劳动。无独有偶。在英语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labour”的解读为:“bodily or mental work:(身或心之)劳作;劳动。”劳动也被赋予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双重含义。马克思对“劳动”的解读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3]201-202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为了能够有饭吃,就要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也用手劳动。”[4]认可劳动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基本沿用了这一定义:“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5]930文新华的界定是:劳动,“它是指人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的活动。”[6]这一界定只将劳动对象指向了自然物,而忽略了社会物。

综上所述,劳动是指人有目的地支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或社会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可见,其一,劳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而且包括体力劳动。其二,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其三,劳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其四,劳动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物。

二、劳动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完整

意义上的劳动者

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之一加以界定。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这一界定把劳动教育置于德育之中,淹没了劳动教育的独立性。

二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加以界定。例如,《中国百科大辞典》界定:“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从这一角度理解,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属于上位概念,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属于其下并列的下位概念。

三是从广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例如,马开剑认为劳动教育有广狭义之分:“劳动教育的广义理解是泛指一切与劳动、生产和技术有关的教育活动。……狭义理解,即劳动教育指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即劳动者)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7]

四是把技术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加以界定。例如,《教育大辞典》定义:“劳动教育,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艰苦奋斗作风,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果实,抵制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思想倾向。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5]934国内著名劳动教育专家徐长发的界定则更进了一步:“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8]在他们看来,劳动教育是上位概念,技术教育是下位概念。劳动教育包括技术教育(选用的词汇为: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知识、生产、技术等)。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时空中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根据其付出分为: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根据其过程分为:简单劳动教育与复杂劳动教育。根据其对象分为:生产性劳动教育(细分为:物质生产劳动教育与精神生产劳动教育)与服务性劳动教育。根据其报酬分为:有酬劳动教育与公益劳动教育。根据其范围分为: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等。

三、劳动教育的定位

(一)劳动教育应否列入教育构成

“教育构成”这一概念源于陈桂生先生提出的教育的构成。在他看来:“所谓教育的构成,是指通常所谓‘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9]我们认为,删除教育的构成中之“的”,改为教育构成更为简约。

1.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构成的实然努力

劳动教育与劳动是相伴而生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劳动教育,甚至没有教育。然而,试图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最早的当属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他要求每位青年都要接受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此后,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为了培养个性解放的自由人,必须注重手工劳动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使人人长于劳作,并能胜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乐,生活都有保障。”[10]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次将工业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之中。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欧文等人的思想,结合大工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30此后,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等更成了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主力军。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自己执掌的帕夫雷什中学中倡导并实践了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构成,并深有感触地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11]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起重视劳动教育,力倡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也大有人在。颇有代表性的有:黄济先生指出:“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2]徐长发认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答《人民教育》记者问“您曾多次提到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的提法吗?”时,回答:“在教育方针中,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句子。因而,将五育并提,实际上是教育方针的简明表达。”[13]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1999年6月13日《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这段话:“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最接近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构成的表述之一。

2.把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应然思考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不排斥劳动教育。《教育大辞典》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界定为:“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5]1254从这个定义分析,凡是能够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成分均可列入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之中。劳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纪律、劳动习惯等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自然可以列为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之中。换言之,全面发展教育构成不排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其它诸育存在并列关系。当下,有的学者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之中,并将其作为德育内容之一。还有的学者则把劳动教育纳入智育之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纳入的前提是二者必须属于包容关系。所谓包容关系就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其实,劳动教育的外延极其宽泛,绝非德育或智育的外延所能包容的。也就是说,德育或智育无法全部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无法完成劳动教育的所有任务等。仔细审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逻辑关系应为并列关系,所谓并列关系,就是属于同一上位概念:教育构成的各个同层次的下位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构成这一概念下存在着并列的几个下位概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一是因为劳动教育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与外延。这是其他四育无法包纳的。二是因为劳动教育具有独立的作用与任务。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脑结合的劳动者。而这一作用与任务的完成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与创造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因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是把一个自然的人逐渐转化为自然与社会统合的体脑结合的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说,依据其潜能,挖掘其潜力,张扬其个性,促成其发展,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使命。四是因为劳动教育有其独有的规律和内容。只有依据劳动教育的规律,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采取劳动教育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绩效。

劳动教育与其它诸育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独立性。这是因为劳动教育具有区别于其它诸育的显著特征。其一,知行合一性。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以致用,是其常态。其二,体脑并用性。事实上,世上绝对的体力劳动或绝对的脑力劳动是不存在的。任何一项劳动都兼具体脑并用的特征,只不过有的体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一些,有的脑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一些罢了。其三,人类本质性。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标志。教育就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发展的。其四,劳动技术性。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加以支撑。“在现实社会中,离开技术的劳动教育和离开劳动的技术,都是不可行的,也是没有前途的。”[8]其五,劳动育人性。正如_在《反杜林论》中所言:“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4]解放人就是教育人、发展人。此外,劳动教育还具有创造性、体验性等特征。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还具有联系性。即与其它四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学者曾对劳动教育与诸育的关系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15]的确,实施劳动教育,在德育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感情、劳动体验、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在智育上,有利于学生“做到手脑并用,把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16]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生成智慧;在体育上,有利于学生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体脑结合、协调发展;在美育上,有利于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美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总之,劳动教育和其它四育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始终占有一定的位置。众所周知,教育分为:自然形态教育与学校形态教育。早期的原始的教育即属于自然形态教育。在自然形态教育中,劳动教育是与劳动相伴而生的。也就是说,自从有教育以来,劳动教育就是教育构成的重要教育成分之一。

马克思、_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17]伴随着这种真实的劳动分工的出现,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尽管纯粹的理论已经出现,但是学校形态教育并没有完全脱离劳动教育,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在西周时期学校中学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至少射、御、数仍与劳动教育相关。而《管子・弟子职》中的记载:“凡拼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忒。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是稽。”就是对学校中洒扫之道的详细要求。

此后,劳动教育始终在自然形态教育和学校形态教育的教育构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也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的定位

应特别指出的是,把教育构成划分为若干教育成分,或三育、或四育、或五育等,只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方便与实施的便利而进行的人为的划分,事实上,它们共同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系统。”[18]

至于在教育构成中各种教育成分的定位,我们认同蔡元培与桑新民的立体观,但不赞成两人对五育及关系的见解。蔡元培曾经形象地指出:“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桑新民也提出:“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抽象层次。”[19]224

从立体的视角审视,教育构成的五个教育成分分别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五者分属立体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体育,中间层次为德育、智育与美育,最高层次为劳动教育。

图1 教育构成层次图

由图1可见,首先,体育属于基础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体育包含身心健康,而健康的身心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又是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保障。其次,中间层次的德育、智育与美育属于精神教育层次。这三育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德育与智育分别代表人的左右腿,只有左右腿粗细相近、长短相同,才能组成健全的人。人字上的美育,是沟通德育与智育的津梁。德育、智育与美育三者是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不可或缺的。最后,劳动教育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桑新民认为:“劳技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19]260我们认为,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体脑结合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同时,这些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界限的逐步消失,“目的在于达到个人的身体、情感、心理及道德观念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发展,以为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20]的劳动教育在教育构成中所处的最高位置日益彰显、日益巩固。

当然,我们强调劳动教育的最高地位并不排斥其它四育的地位与作用。事实上,五育在教育构成中虽然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所属层次也有差异,但是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各育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教育才能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_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6.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义报告 第26篇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产物,它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它不再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新学科。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技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近年来的比较关注的。我们的学校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更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的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让劳技课成为一门真正的课

以前的劳动课,往往都是老师说说,学生做做,家长老师都不是很重视。很多老师都会用他来订正作业,完成一些练习。现在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重新整合过的学科,因为它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我们按照要求,把它列入教学计划,3-6年级每周安排1节课,安排了一些肯动脑、动手,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的老师。保证课时与质量。

二、激发学生兴趣,有动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想使这门集知识,实践的学科让学生乐学,学得好,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安排成活动的儿童状态,达到学

生要活动的状态,老师就必须多动脑筋。安排教师时,我们着重把喜欢动手,动脑,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老师安排教劳技课,并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这一套劳动与技术教材,编写体例除了三年级的有些特别以外,其他年级都是按照家政,技术初步这样的体例编写的。在教学中,根据这几册教材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相通的地方,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了一些迁移,整合,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把劳技课内容进行整合。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这么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礼品包装。这个单元中有两课,首先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纸盒,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在纸盒造型里,学生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发挥想象,把很多纸盒进行粘贴,排列,创造,做成各种器物。学生兴趣很浓,老师就把四年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我用纸做多面体》做纸盒的方法教给了孩子,当然,四年级的教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适量,只作为一个提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有让学生认钟表的内容。学钟表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学着制作钟面,通过模仿,制作,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除此以外,还会知

道钟面有12格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1、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渴望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所以,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多。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在帮助孩子体验成功时,要遵循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层次的平台,让他们逐层提高,收获快乐。

2、实践中体现团队精神

在劳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独自完成实践,那一定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能实践好,所以小组合作就是实践最好的基本形式。在实践中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鼓励小组间互相竞争,同时也提倡小组内的同学学会团结协作,学会根据各人特长进行分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交往,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

新的劳动技术课作为一门以发展学生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一般的通用知识储备与技能,更要求教师要有宽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通用的技术实践能力,并不断地学习补充与实践,只要劳技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

生的创造欲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践,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激发,素养一定会提高!

相关推荐: